回民街,幾乎是每個游客來陜西省西安市必去的網紅場所。這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大大小小的泡饃館。滾燙的羊肉湯里泡上掰碎的泡饃,饃上是大片的羊肉,還沒等顧客動筷子,濃郁的香味早已四處彌漫,讓人胃口大開。
除了讓食客手動掰饃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饃由商家提前用機器切好備用。但提前備好的饃容易腐壞,很多商家會選擇用符合規范的食品添加劑來延長饃的保質期。而核技術利用提供了另一種途徑,輻照滅菌成為向泡饃提供滅菌保質的黑科技。
經過輻照滅菌后,真空裝的泡饃可以保存一年
近日,筆者來到位于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的一家輻照加工企業,剛進輻照加工車間,就看到一袋袋泡饃“躺”在傳送帶上,正朝著輻照入口緩緩移動。
“這就是大家喜歡吃的泡饃,傳統工藝是采用食品添加劑延長泡饃的保質期,目前我們用電子加速器對泡饃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能夠進一步延長保質期。”咸陽市某輻照加工企業電子加速器車間主任劉濤隨手拿起一袋傳送帶上的泡饃介紹說。
劉濤表示,食品添加劑會使泡饃的保質期達到6個月,但經過輻照殺菌后,真空裝的泡饃可以保存一年之久。而被稱作“電子加速器”的是具有輻照殺菌功能的一種射線裝置。與電子加速器一樣,放射源鈷-60同樣利用射線進行殺菌。
這家企業的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王維說:“放射源經過一次衰變后,會產生兩種伽馬射線。通過放射性伽馬射線來照射貨物,細菌、病毒得到能量照射以后,就會被殺死。”
劉濤介紹,在細菌被消滅的同時,由于放射劑量被嚴格控制,所以泡饃本身的品質不會受到影響。這家企業負責人談到,一年下來,他們大約能給960噸泡饃進行輻照滅菌。
射線離開被輻照物體后不再有殘留
盡管輻照技術具有綠色環保,滅菌快捷徹底,成本較低等特點,但長期以來,受限于“核輻射有害健康”的刻板印象,許多消費者對經過輻照殺菌的食品并不買賬。那么,經過輻照滅菌的泡饃會有輻射殘留嗎?它能放心地吃嗎?筆者在西安市街頭進行了隨機采訪。
“你這么一說,還真不敢吃了。”“正規廠家生產的,應該沒問題!”“有一點害怕。”……當得知包括泡饃在內的許多食品都采用輻照滅菌時,大多數公眾對此并不放心,“擔心對健康有害”是他們主要的擔憂點。
曹良志是西安交通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也是陜西省核學會的秘書長,他長期研究輻照殺菌等相關領域。采訪當天,筆者帶著公眾的顧慮向他求證。
“關于輻照加工的安全性,大家不用擔心,是非常安全的。首先射線在離開被輻照的產品以后,不會有殘留。”曹良志表示。
專家介紹,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人們喜歡吃的香蕉也含有輻射,而香蕉的輻射是劑量非常低的天然輻射。泡饃受到的輻射是瞬間的人工輻射,當泡饃離開射線裝置后,輻射就完全消失了。
據了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先后批準了26項輻照食品國家標準和4項行業標準,從而確保輻照后的產品不會有任何放射性危險。
正是因為輻照滅菌可以將防護用品的滅菌時間由傳統的14天壓縮到1天,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時候,這項往日神秘的核技術利用幫了大忙。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工業輻照企業,劉濤所在的輻照加工公司就曾免費為15萬件防護服、82萬個民用口罩進行殺菌消毒。
盡管輻照加工環節很難見到,但在日常生活中,經過輻照滅菌的食品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水果、干果、肉類、蔬菜等。此外,輻照技術被大量應用于中草藥、化妝品的滅菌,用于糧食蟲害的消滅與植物育種,用于電纜的阻燃與防止老化。
專家建議設立專家委員會 提高公眾知情度
據了解,目前我國輻照加工的市場規模大約在1200億元,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1500多億元,市場前景廣闊。但相比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占GDP3.9%的美國,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占比大約僅為1%。對此,曹良志建議國家逐步優化輻照加工的產業結構,設立專家委員會,提高人們對輻照加工產品的科學認識。
“美國能夠得到這么成功的應用,主要還是社會公眾的接受度非常高。美國有一個專門的輻照食品安全性專家委員會,這個專家委員會針對輻照加工技術的各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公眾知情度非常高。在知情度越高的情況下,公眾的支持度就越高,因此在美國輻照行業得到迅速發展。”
不僅僅應用于泡饃,輻照滅菌還可以抑制土豆發芽,延長它的保質期;可以消滅板栗中的微生物,實現板栗更長久儲存,從而以核輻射技術利用助力貧困地區的產業脫貧。輻射“友善”的一面并不少,面對輻射,完全沒必要談“輻”色變,我們要做的是多一點耐心,多一點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