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射線|日本科學家在小行星“龍宮”表面發現太空風化的痕跡
沒有大氣層的天體會因為微流星體的高速撞擊、太陽風粒子轟擊、宇宙射線照射等原因表面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過程稱為太空風化。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兩顆中子星碰撞中重元素原子的形成
天文學家觀察到兩顆中子星碰撞后重元素原子的形成,首次了解這些極端宇宙事件的微觀物理特性。這一事件距離地球 1.3 億光年,引發了一次巨大的爆炸,產生了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小的黑洞,并提供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重原子形成的詳細年代圖景。中子星是大質量恒星(7 到 19 個太陽質量)的殘余物,這些恒星由于聚變燃料的耗盡而自行坍縮。它們的外層在超新星爆炸中被噴射出來,留下一個超致密的核心,將相當于兩個太陽質量的核心集中到一個直徑約20公...
脈沖星發現55年:中國天眼展望
55年來,天文學家探測脈沖星的數目接近4000顆,其中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FAST)發現500多顆。脈沖星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天然實驗室,其觀測研究具有涵蓋多波段和多信使(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宇宙線)的全方位特性。目前發現的脈沖星有10余種,星體的磁場、自轉、質量、輻射機制等表現出多樣特征,其起源與演化依然是個謎團。
貝加爾湖-GVD中微子望遠鏡揭示銀河系盤面高能中微子新發現
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在貝加爾湖-GVD(Gigaton Volume Detector)中微子觀測站的數據分析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結果顯示,銀河系盤面產生了異常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的能量超過了200 TeV(太電子伏特)。這一發現對地面觀測站關于此類粒子起源的現有觀點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