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為我們的身體提供了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但如果被病原體污染(包括人畜共患的病原體)就會使我們衰弱甚至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有200多種疾病是由食用被細菌、病毒、寄生蟲或化學物質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由于消費者不能總是看到、品嘗或聞到受污染食品的威脅,因此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實驗室充當了一道防線,以防止和阻止有害疾病的傳播。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合作,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實驗室幫助檢測、監測和追蹤食品中的污染物和農用化學品殘留物。
迄今為止,國際原子能機構對食品安全檢測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獸藥、農藥和污染物等化學殘留物的檢測和控制上。許多項目包括微生物檢測和病原體檢測,這些內容有望在未來得到擴展。
孟加拉國原子能委員會食品和輻射生物學研究所(IFRB)首席科學官A.S.M 塞夫拉說:"通過常規測試、監測和參與流行病學調查,食品安全實驗室可以發現病原體偏離正常情況,并識別新出現的病原體。食品安全實驗室可以幫助準備和應對人畜共患疾病,包括在緊急情況下"。
食源性疾病和人畜共患病
一些食源性疾病,如由沙門氏菌引起的沙門氏菌病,被認為是人畜共患病,即可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傳染病。農場的不安全做法、食品處理不當以及制造或分銷過程中的污染是沙門氏菌和其他病原體到達我們所吃食物的一些途徑。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食品和農業核技術中心的食品安全專家詹姆斯·薩桑亞說。“對于許多人畜共患病來說,傳播的關鍵媒介是食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對此表示贊同。2020年7月,UNEP發表了《預防下一次大流行--人畜共患疾病和如何打破傳播鏈》的報告,這是一份反映 COVID-19 和其他人畜共患病原因的報告。該報告發現,在所有新出現的人類傳染病中,大約75%是由其他動物傳染給人的,而且大多數人畜共患病是間接發生的,例如通過食物系統。
盡管患有疾病,動物可能看起來很健康,但一旦疾病傳染給人類,就會表現出來并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各國必須做好準備并定期對人畜共患病和其他微生物危害進行食品安全測試。”薩桑亞說,“誰知道下一次大流行會是什么、在哪里或何時發生。在研究潛在的流行病和地方病時,適當地涵蓋食品安全至關重要。”
加強實驗室
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中心一直是支持許多國家建立、維護和加強其食品安全實驗室的關鍵。例如,在孟加拉國,糧農組織和原子能機構支持在IFRB建立獸藥殘留分析實驗室(VDRAL)。通過IAEA的技術合作項目,糧農組織-IAEA的專家對VDRAL的科學家進行了如何測試一系列食品危害以及篩選和驗證食品中的殘留物和污染物的培訓。
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為VDRAL提供了分析方法的開發、驗證和實施方面的技術指導。塞夫拉說:"VDRAL現在使用不同的同位素和核子分析工具和技術來測定動物和植物來源的食品中的抗菌劑殘留和霉菌毒素,"他解釋說,目前還在努力建設食品微生物檢測的能力,包括食源性人畜共患病方面。
過去,孟加拉國將食品檢測外包給其他國家。如今,VDRAL 的分析師可以使用快速放射性受體測定和同位素驗證方法等篩選工具來確定食品中的獸用抗菌劑殘留和霉菌毒素。每年分析 3000 多個食品樣品,包括雞蛋、牛奶、雞肉和蝦,以生成殘留數據。這些數據使孟加拉國食品安全局等監管機構能夠采取行動保護公眾健康并改善該國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統。
國際原子能機構孟加拉國項目管理官員杰拉爾德·西里洛·雷耶斯說:“很高興看到一個實驗室從開始的能力有限到能夠為該國提供食品安全分析支持,并吸引大量政府支持以確保其可持續性。”孟加拉國。
食品安全網絡
孟加拉國的IFRB通過IAEA協調的亞洲食品安全網絡,與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其他食品安全實驗室進行合作。食品安全實驗室通過常規檢測、監測和監督來控制危害,防止食源性事件的發生。但是,食品安全系統并不是完美無缺的。薩桑亞說:“事件確實會發生,重要的是機構和國家要做好準備,不要冒險——無論是化學、物理還是微生物,如人畜共患病——是理所當然的。”
亞洲食品安全網絡的實驗室共享信息和分析方法,并參與能力測試計劃。這對解決區域食品安全問題至關重要,并可發展成為應對食品安全緊急情況的途徑。
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中心還支持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其他地區建立和加強食品安全網絡。國際原子能機構食品安全應急響應項目正在奧地利塞伯斯多夫的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中心實驗室開發同位素和補充快速分析方法,并培訓網絡成員在實地實施這些方法。“這樣的實驗室網絡將來可以幫助各國應對食品安全緊急情況,包括食源性人畜共患病。”薩桑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