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腫瘤患者因為對“核”的恐懼,拒絕進行核醫學相關檢查——由此導致的無法對腫瘤進行準確定位定性定量定級,確實讓患者和醫生走了太多彎路!現在,就讓我們揭開“核輻射”的神秘面紗,探一下核醫學檢查的究竟吧!
1.什么是核醫學檢查?
簡言之,我們所說的核醫學檢查就是應用放射性藥物發射的射線進行顯像的檢查方法。通常采用靜脈注射或口服的方式將微量的放射性藥物引入受檢者體內,從而被核醫學儀器探測,由此進行的一種顯像檢查。它與我們眾所周知的X片、CT等一樣,是醫學診斷檢查的方法之一。
2.核醫學檢查的“輻射”到底有多大?
關于輻射,是核醫學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輻射并不意味著對人體產生損害啊!大多數民眾對“核”的認識建立在原子彈爆炸以及核電站泄漏給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認知上,所以一談到“核”,就認為是有危害的,而且是危害極大的。于是,不僅受檢者對核醫學檢查有疑慮,受檢者家屬及部分醫務工作者對核醫學檢查也是有所顧忌。事實上,放射性物質多種多樣,原子彈爆炸以及核電站泄漏所釋放的眾多放射性物質和核醫學檢查中常用的放射性物質是不一樣的,不能相提并論,而且在量的方面,也有著天壤之別!對于核醫學相比其它醫學影像檢查所產生的輻射,ICRP(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參考:
由此可見,核醫學檢查的輻射并不高于常規的醫學影像檢查,其不同在于,放射科的檢查是運行的儀器有輻射,核醫學檢查是注射了放射性藥物的患者有輻射,而放射性藥物的獨特性是具有半衰期,以我們常用的PET/CT檢查項目來說,所用到的核素18F,其“半衰期”僅109分鐘,藥物注入體內后,快速吸收分布,多余部分會隨著代謝排出體外,所以,用藥后的兩小時,其輻射劑量已經大大下降,殘余劑量也對周圍人群沒有太大影響了。而且,根據《醫用放射性廢物衛生管理規定》,放射性廢液在存放10個半衰期之后,對環境也就沒有太多輻射影響了,可以按要求作為普通廢液處理。所以,進行PET/CT檢查后,候診及觀察時間將近兩小時,結合藥物半衰期考慮,是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自己做完檢查,對家人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3.關于核醫學檢查的輻射防護
說到射線防護,主要是從時間、距離、屏蔽等幾方面進行,也就是說與放射源接觸,在一定范圍內,接觸時間越短,間隔距離越長,屏蔽防護越強,我們所受到的輻射便會降低,而日常工作中的防護也是圍繞這幾個條件進行的。所以,前文提到“檢查患者的責任護士與孕婦接觸后對其它同事有無影響”的問題,答案就是:受檢者對周圍人群的輻射影響主要和“近距離”“長時間”“無屏蔽”三個要素相關,完全不必擔心所謂的“射線傳染”說法!一句話,輻射就像一束照出來的光,只有直接接觸,沒有間接傳播!
4.低劑量輻射與人體健康
輻射,其實無處不在。但是不是接收到的輻射劑量越大,健康程度就越低呢?我們把來自大自然的輻射,稱之為天然本底輻射,以最高天然輻射地區芬蘭和瑞典為例,人均年度輻射劑量值為6~8mSv/年(均以氡引起的的輻射為主),人均壽命80歲以上,而我國天然本底輻射平均劑量約3.1mSv,國家規定的公眾個人劑量限值1mSv(可以理解為公眾受到的除本底以外的額外的輻射限值),即便達到額外的公眾劑量限值,加上本底也僅為4.1mSv,而我國人均壽命遠不足80歲。舉此例,并不能說輻射量越大,人越健康,畢竟民眾的生活習慣和國家醫療資源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對人均壽命都會有所影響,但最起碼這樣的數據能夠說明,在一定的較低的輻射劑量范圍之內,輻射劑量提高并沒有損害人體健康。
所以,講了這么多,您對核醫學檢查,對核輻射的醫學應用是不是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近年來,隨著核醫學專業的快速發展,現在的核醫學檢查,正以其無創、精準的優勢,在臨床診療中會發揮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