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輻照食物的輻照,是指用伽馬射線、X光或者高能電子束去處理食物。輻照技術能有效殺滅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保障食品安全,是目前最成熟的一種保持食品品質的殺菌手段。
2. 被“輻照”過的食物,本身的營養并沒有被破壞,也不會損害人體。公眾的誤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項技術的廣泛運用。這一點挺遺憾的。
現代人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安全、營養、風味口感,缺一不可。其中最最基本的,就是保證食品的安全。畢竟,入口的東西,口味、營養都可以商量,但絕不能吃壞了肚子或是吃出什么健康問題來。
而殺滅細菌和寄生蟲,無疑是食品安全中最核心的要求。用火把食物“做熟”實現了殺菌,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即便到了今天,高溫加熱依然是應用最廣泛的食品安全措施。
但是這種手段并不“完美”,比如說加熱會破壞一些營養成分。水果、海鮮等一些食物高溫加熱之后,風味口感會明顯下降。
于是,科學家們致力于開發“非熱加工”技術。試圖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能兼顧口味和營養。而在技術層面,輻照是最成熟的一種保持食品品質的殺菌手段。
輻照食品是怎么回事
食物的輻照,是指用伽馬射線、X光或者高能電子束去處理食物。它們都是高能電磁波,穿透力很強。
這些射線可以穿透食物到達食物內部,破壞細胞中的DNA。保障食品安全,它們有以下幾種作用方式:
1. 細菌的DNA被破壞,也就失去了復制能力,無法增殖。
2. 食物中的其他生物體(比如寄生蟲、蛀蟲等等),因為輻照而失去繁殖能力,也就不會長起來。
3. 對于可能發芽的食物,比如糧食、土豆、大蒜等等,會因為DNA被破壞而失去發芽能力。
4. 蔬菜水果采收之后,生理活動繼續進行而導致“后熟”。輻照可以抑制這種過程,延長它們的保存時間。
不必擔心輻照食品有危害
對于任何新的食品加工技術,人們首先關注它的安全性。而輻照食品所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光是名字就讓消費者害怕。
其實,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廣泛存在,食物中天然存在著有一定的放射性。我們之所以不去關注,是因為放射性的量非常小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在輻照食品的過程中,食物并不與放射源接觸,也就不會被放射源污染。
再加上輻射強度是被嚴格控制的,即使是經過操作范圍內的最高強度處理,食物得到的放射性,大約也只有天然放射性的二十萬分之一。
輻照處理食物的技術專利在1905年就出現了。在此后的幾十年中,世界各國進行了幾百項實驗去驗證它的安全,都沒有發現它能增加安全風險。
有的初步研究顯示了一些“可能的危害”,但是被發現實驗設計上有缺陷,其它研究機構在糾正了那些實驗設計缺陷之后,那些“可能的危害”就消失了。
目前廣泛使用的是伽馬射線,用放射性同位素鈷60或者銫137產生。這種輻照的方式,也被證明是安全的。
輻照對食物有什么樣的影響
任何一種食物加工過程,對營養都會有一定的破壞。輻照對于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這些主要的營養成分幾乎沒有影響;對礦物質、多數維生素和其它微量元素的影響也不算很大;對于維生素B1、C、A和E的影響大一些,不過也并不比加熱導致的損失更大。
所以,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原子能機構的聯合專家委員會等機構的結論是:輻照食品對營養的影響,不會達到對個人或者人群有負面影響的程度。
技術成熟,但遠遠未被消費者接受
在技術上,輻照食品已經非常成熟,成本也并不高。從監管上,世界上40多個國家都批準了輻照用于處理多種食品。
比如中國早就批準了輻照用于處理:熟畜禽肉類、花粉、干果果脯類、香辛料類、新鮮水果蔬菜類、豬肉、冷凍包裝畜禽肉類、豆類谷類及其制品等八大類食品。
但是,它的實際應用其實并不多,每年世界上用輻照處理的食品總量只有幾十萬噸,相對于全球每年的食品總產量,這個量實在是很少。
主要的障礙來自于消費者的抵觸。出于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法規要求經過輻照處理的食品必須進行標注,而“輻照”二字,足以嚇退相當一部分消費者。在市場上,只要有一部分消費者抵觸,商家就會傾向于避免使用。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早已成熟的輻照技術,可以保障安全的同時,也兼顧食物的營養和口味,各位完全不必“談輻射色變”。
輻照食物的技術,讓我們能吃到保質保量、美味營養的食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好味。這不就是科技發展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