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表明 ,蓮子倉貯的主要危害是青霉、米曲霉引起的霉變和象鼻蟲蛀。采用γ射線輻照,可減少污染并延長蓮子的貯存期。
蓮子盛產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含豐富蛋白質,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蓮子在貯藏中,易受蟲蛀和霉變。傳統貯藏方法多噴以化學藥劑,或用氯化苦熏蒸。由于化學藥劑均有一定毒害,為此,以γ射線輻照,進行了滅菌與殺蟲試驗。
方 法
一、蓮子污染的檢測
先進行污染量的測定, 然后再做菌株的分離鑒定。污染菌量測定時 , 取適量蓮子 , 加入裝有玻璃珠和100ml 生理鹽水并預先經壓力蒸汽滅菌的500ml三角瓶中。振搖10-15 分鐘 , 制成待測洗液。取lml 洗液, 用無菌生理鹽水按10倍遞增稀釋法進行稀釋。根據對被檢樣含菌數的估計 , 選擇 3個適宜的稀釋度 ,各吸1ml 置于滅菌平皿中, 作瓊脂傾注接種 , 每個稀釋度接種 3個平皿 。對細菌用普通營養肉湯瓊脂培養基 , 對真菌用 土豆蔗糖瓊脂培養基。接種后的平皿置 28 ~ 30℃ 恒溫箱中培養 。2-3 天后計數菌落, 求 出蓮子的污染菌量。
對檢出微生物進行分類時, 將計數后的平皿 , 選各種形態菌落 , 分別傳接斜面。于28- 30℃培養一周后 , 染色鏡檢并根據其形態與培養特性進行分類。
二、微生物對γ射線敏感性試臉
取被試菌斜面 , 稀釋成菌懸液 。對細菌芽胞懸液 , 于 70℃ 加熱30 分鐘殺死其繁殖 體 。將經γ射線輻照滅菌過的蓮子 , 浸以菌懸液并分裝于食品塑料袋內熱封 , 每袋250 g。將上述染菌的蓮子連同塑料袋進行不同劑量的輻照處理 , 井按上述傾注培養法測定其存活菌數。
三、蟲害檢測
在已發生蟲蛀的蓮子中 , 挑選體形大小相近的活的成蟲和幼蟲 , 分裝在玻璃指形管中 , 每管 50 條。輻照后 , 取出活蟲, 用蓮子喂養 , 定期觀察蟲的存活情況 。
結 果
一、蓮子微生物含量
將霉變蓮子分為兩組,一組為肉眼可見明顯霉變樣品,另一組為肉眼未見明顯霉變樣品, 經分別測定所含微生物數量。結果,兩組之間真菌的數量相差較多 (表1) 。所以,我們認為 真菌是引起蓮子霉變的主要微生物。
二、蓮子所含主要微生物分類
由霉變蓮子分離獲得的微生物主要為絲狀真菌和細菌,僅有少量放線菌及酵母菌。根據所獲真菌的形態與培養特性,初步判斷蓮子表面有青霉、曲霉、卵形抱霉、芽枝霉、串珠霉、交鏈孢霉、 脈孢霉、 根霉、葡萄抱霉等屬真菌數十種 。其中, 以青霉為最多, 約占真菌總數的 26% ,其次為曲霉,占真菌總數的13 % 。曲霉中又以米曲霉為主 , 約占曲霉總數的 43 % 。
將霉變蓮子置三角瓶內, 加適量無菌生理鹽水 , 在室溫下放置數日 , 可見到蓮子表 面布滿青霉與米曲霉 。此現象進一步證明 , 引起蓮子霉變的主要微生物為青霉和米曲霉。
由蓮子表面分離到的細菌主要為芽胞桿菌, 其次為八疊球菌。
三、引起蓮子霉變主要微生物對γ射線的敏感性
測定了所分離出引起蓮子霉變的3 種主要微生物, 即青霉、 米曲霉與芽胞桿菌芽胞的存活數與電離輻射吸收劑量的關系(表2) , 并以吸收劑量為橫坐標 , 活菌數對數為縱坐標作存活曲線圖。青霉與米曲霉的曲線均為一下降直線 ( 圖l ) , 而細菌芽胞的則呈拋物線 狀 ( 圖 2) 。
以上結果表明, 米曲霉對輻射敏感, 青霉次之 , 而芽胞桿菌芽胞對輻射的耐受力極強。芽胞桿菌芽胞的存活曲線呈拋物線 , 可能因其抗性較強,對低劑量處理有一定自身修復能力, 致使存活曲線在開始的低劑量段下降緩慢 。
四、殺蟲效果
蓮子的主要害蟲為鞘翅目象甲科中的象鼻蟲。該蟲的幼蟲和成蟲的急性致死劑量, 經測定分別為 1.5 kGy 和2.0 kGy。未經輻照的成蟲 , 觀察到100 天仍然全部存活,而用1.5 kGy 輻照后的成蟲 , 在第 8 天全部死亡。
結 語
經檢測表明, 蓮子貯藏引起霉變的主要微生物為青霉和米曲霉 , 主要蟲害是象鼻蟲。用γ射線處理 , 當吸收計量 為2.97 kGy時,可將蓮子上的青霉從1.24×cfu/g減少到7.2×cfu/g,當吸收劑量為2.64 kGy 時, 可將米曲霉從6.80×cfu/g減少到1.3×cfu/g。芽胞桿菌芽胞的抗力較強, 吸收劑量為5.83 kGy 時 ,始可將其從 1.75×cfu/g減為5×cfu/g。對于象鼻蟲幼蟲的急性致死劑量為1.5 kGy , 成蟲為 2.0 kGy 。用 5 kGy 劑量照射布袋裝蓮子, 經倉庫貯存3年未見霉變與蟲蛀。
3秒鐘實現凍融肉鑒別: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融合食品組學和質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