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作為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發生于1986年,給周邊地區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和動物傷亡。事故發生后,為了應對緊急危險,當局迅速決定對核電站周邊地區實施隔離,這片區域因輻射量極高而被命名為切爾諾貝利禁區,除專業研究人員外,禁止公眾進入。
時至今日,這場災難已過去近40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危險輻射已逐漸消散,切爾諾貝利禁區內再度煥發生機,眾多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為了深入了解核事故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研究人員紛紛進入該區域,特別是針對東部樹蛙展開了細致研究,并將研究成果發表于《生物學快報》上。
Pablo Burraco,作為此次研究的作者之一及Estacion Biologica de Donana的博士后研究員,在接受IFLScience采訪時,詳細分享了研究內容及經驗。他指出,切爾諾貝利禁區當前的輻射水平已不足以對野生動物造成明顯的有機體損害,至少在禁區的大部分區域是如此。他還強調,這一結論并不令人驚訝,因為切爾諾貝利事故釋放的最危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極短,輻射水平在事故發生后幾個月或幾年內迅速下降。
為了驗證安全性,研究人員持續跟蹤輻射水平,并將其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輻射暴露量進行比較。Burraco表示,在某些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工作兩周(每天數小時)所積累的輻射量,與看一次牙醫時所受的輻射量相當。
在探討輻射水平對野生動物的具體影響時,研究人員特別關注了東部樹蛙的顏色變化。他們發現,樹蛙皮膚上的色素相較于核熔毀事件前明顯加深,從綠色變為近黑色。Burraco推測,這種顏色變化可能是為了在過去更高輻射環境下生存所需的一種適應性表現。盡管目前尚未對這一推測進行深入研究,但他認為,這種色素沉著差異在當時極高的輻射水平下可能有助于樹蛙的生存,而現在這種適應性可能仍然發揮著作用。
然而,盡管野生動物在切爾諾貝利禁區內似乎過得很好,但關于輻射對它們產生的長期影響仍需進一步探究。遺憾的是,由于俄烏沖突爆發,研究小組不得不暫停研究并撤離該地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對于野生動物而言,人類的遠離或許比核泄漏的輻射威脅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