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水樣和海底沉積物進行長期放射化學處理而獲得的钚
近日,在俄羅斯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塞瓦斯托波爾的科學家正式啟動了一項針對北極海域(包括巴倫支海和挪威海)中钚存在相關過程的獨特放射生態學研究。該項目旨在評估該地區進一步發展的潛在風險。
項目經理、聯邦研究中心“南海生物研究所”(InBYuM)輻射與化學生物學系研究員、生物科學候選人阿爾喬姆·帕拉斯基夫(Artem Paraskiv)對外公布了這一消息。他強調,這項研究對于俄羅斯聯邦在北極地區的存在至關重要,具有戰略意義。目前,該地區正在進行多項調查,特別是與石油和天然氣生產項目相關的調查。基金會的專家指出,這些研究對于維護國家利益至關重要。
據帕拉斯基夫介紹,北海海水和海底沉積物中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20世紀下半葉一系列復雜過程的結果。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核武器試驗導致北極地區長期受到污染,幾艘核潛艇的反應堆機組也沉沒在這片海域。此外,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及英國和法國核廢料處理廠的事故也對北極地區產生了影響。洋流系統的設計使得放射性廢物從愛爾蘭海和英吉利海峽流入北冰洋。
雖然俄羅斯科學家已經多次評估北冰洋放射性核素轉移的風險程度,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喀拉海進行的。科學界已知的著作主要關注銫和鍶,而對钚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帕拉斯基夫指出,巴倫支海和挪威海同樣令人感興趣,尤其是1989年蘇聯核潛艇“共青團員號”在挪威海沉沒的事件,該潛艇上搭載了一座核反應堆和幾枚含有钚的魚雷。
早在2017年,在一次北極探險中,InBYuM的員工就使用特殊設備收集了包括上述海域在內的北極海域底部沉積物樣本。該研究所由當時以其名字命名的海洋研究所組織成立,并得到了俄羅斯科學院Shirshov核物理研究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