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琳作報告
從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后,孔琳就專注于腫瘤放射治療領域。幾十年間,她不僅見證了放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帶領團隊在國內率先系統開展了質子重離子放射技術的臨床治療。目前,她所在的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同時具備質子、重離子治療技術的醫療機構。
2014年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注冊臨床試驗,2015年正式收治病人。在過去的七八年里,孔琳團隊建立了常見的腫瘤質子重離子放療技術,“與國外相比,我們也能自信地說,做得更好。”
更精準更強大
作為國際公認的尖端放療技術,孔琳認為,質子重離子技術的突出優勢主要有兩點。從放射物理學特點而言,質子重離子技術放射更加精準。傳統射線是光子線,從體表進入人體后輻射的能量會逐漸下降,不利于治療深側腫瘤。而質子重離子射線屬于粒子線,在到達腫瘤病灶前只釋放少量能量,而將大量能量都積聚在腫瘤位置瞬間釋放。這種被稱之為布拉格峰的能量釋放軌跡,不僅能夠大大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還能對腫瘤病灶進行最強有力的照射。
從放射生物學機理上而言,質子重離子技術效應更加強大。在相同物理劑量下,重離子射線的生物學效應(RBE)是傳統射線的2~3倍。放療作用于DNA鏈,傳統射線僅能打斷一條DNA鏈,導致另一條DNA鏈還能作為模板進行修復,而重離子射線能同時打斷DNA雙鏈,使其徹底無法修復或難以修復。因此對傳統射線不敏感或無法治愈的腫瘤,質子重離子技術能夠有效殺滅腫瘤細胞。
“但不同的腫瘤獲益于質子重離子技術的優勢并不完全相同。”孔琳表示,從解剖部位來講,質子重離子技術對偏一側腫瘤優勢更明顯,如腮腺、頜下腺等。從病理類型來講,該技術更適用于對光子線有抵抗性的腫瘤,如腺樣囊性癌、骨軟組織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以及放療后的復發性腫瘤。
相比傳統放療技術,質子重離子技術對質控要求更高。尤其是重離子技術,其復雜程度遠高于質子技術,尚存很多未知的機理和副作用,因此使用時需要特別謹慎小心。
由于瘤種不同,患者自身情況各異,不同腫瘤病例的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例如,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通常需要先做誘導化療,再做放療;頭頸部的口腔腫瘤病人一般先開刀治療,再進行術后放療。質子重離子技術本質上只是替代傳統放療的階段,實際應用時仍然遵從原定的治療順序和時間間隔。
孔琳(中)與團隊人員討論
人比設備更重要
“想要把一項技術用好,人的因素比高端設備本身更重要,越是精確的設備,對專業人員的要求越高。”孔琳認為,只有具備扎實的腫瘤學、放射治療和質子重離子專業知識的醫生才能真正用好質子重離子放療技術。
早在該設備引進之前,孔琳團隊就已經開始學習相關基礎知識。他們不僅閱讀大量學術文獻,還去國外觀摩學習。設備被引進后孔琳團隊又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專業培訓,才逐漸建立起質子重離子放療技術,并逐步拓寬病種。
“很多腫瘤不是只針對局部病灶這個部位進行放射治療就可以,還牽涉到綜合治療,比如它要不要化療,什么時間化療,要不要結合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如何結合,這些都要考慮進去。”孔琳在采訪中強調,醫生是重要的因素,抗腫瘤治療是雙刃劍,只有掌握腫瘤多學科治療原則及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知識的醫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當前最先進的質子重離子放療技術的優勢,否則質子重離子放療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反而會降低治療比。
孔琳(前排右一)與團隊成員
讓技術規范發展
回憶起團隊在國內開展質子重離子技術的歷程,孔琳不禁感慨:“非常難,剛開始非常難。”初期病人數量少,團隊人員少,但即使面臨樣本和人手都不足的困境,孔琳還是堅持在一開始就進行規范化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設立了前瞻性臨床研究,從一期試驗進行到了二期單臂試驗、隨機對照試驗。“我國瘤種與國外不同,在實際應用中可借鑒的國際經驗很少,所以我們只能一步一步自己摸索著向前走。”
幾年間,孔琳團隊除臨床治療,還開展了近40項前瞻性臨床研究,其中包括近20項隨機對照研究,并發表了50多篇科研文章,可謂交出了相當高產的學術成果。對此,孔琳說道:“臨床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臨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臨床研究解決問題,成果優化完善臨床治療。二者有機結合,不可分割。”
當前,國內質子重離子技術不斷升溫。在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的引領下,一些大型醫院積極籌建質子重離子醫療中心,據悉,去年國家頒發的相關設備配置許可證已增加到了16張,上海、山東、安徽等地的質子中心已完成或開始注冊臨床試驗。作為該技術的國內領路人,孔琳表示:“我們非常愿意把我們的經驗和方案拿出來和同道分享,幫助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2021年,中國人體健康科技促進會成立了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專業委員會,這是全國第一個以醫生而非設備為主體的專委會,由孔琳擔任主任委員。據孔琳介紹,今后專委會將支持各領域專家牽頭開展多中心臨床研究,并制定技術共識或指南,推動技術的規范化應用。此外,專委會將加大對質子重離子技術的宣傳力度,以多學科學術會議、公益科普活動等形式,增進亞專科醫生和大眾對該技術的了解,幫助患者及早得到最有效的治療,提升患者生命質量。“吸納更多專家參與進來,以點帶面,讓新技術輻射全國更多地區。”孔琳說,這是專委會所有成員的愿景。
“原來覺得腫瘤必須得用手術刀切除,但放療竟然能通過光線一照就沒了,太不可思議了!”當初孔琳是懷著這樣的好奇在放療并不廣為人知的年代走進了這一領域。后來,當其他人都因全國第一個質子重離子中心前景不明而躊躇時,孔琳又懷著對未知的好奇一路前行。
未來充滿無限未知與新奇,或許這對別人來說會產生恐懼與猶豫,但孔琳卻能從其中汲取巨大能量,支持著她在腫瘤放療領域持續“開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