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白衣為甲,無論何時,他們都“醫”往無前,拼盡全力護佑每一個生命。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中國醫生!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走近2022年第四屆“健康四川·大美醫者”獲得者、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陳躍教授的傳奇事跡。
30年來,他一往無前,成為優秀的團隊領導者,讓“冷門”學科躋身國內領先行列。他攻堅克難,給癌癥患者帶去希望,突破放射性藥物只能依靠進口的“卡脖子”問題,讓成千上萬的患者不用出國、不用高昂的醫療費用,便可重拾健康。陳躍說:“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打造世界一流的核醫學科。”
四川廣播電視臺鄉村頻道播出第四屆
“健康四川·大美醫者”現場交流活動
《四川日報》報道第四屆“健康四川·大美醫者”
提及“核武器”,首先閃現在大家腦海里的,是用于軍事領域的原子彈、氫彈。但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核武器”卻是用來祛除病痛、救死扶傷的一劑“良藥”,深耕核醫學領域30年的陳躍則是研造“核武器”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帶領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從曾經的“豆芽”學科發展為國內一流學科。
不畏艱難,他帶領團隊一往無前
1992年,畢業于瀘州醫學院(西南醫科大學前身)的陳躍,留校從事核醫學醫療與教學工作。那時的核醫學還是冷門學科,長期“門庭冷落車馬稀”,許多醫師選擇另謀他路。“既來之,則安之”,在陳躍看來,挑戰也預示著機遇,恰巧是核醫學科的不起眼,說明其發展空間巨大;從他走進科室的那一刻起,他就充分發揚共產黨員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精神,暗暗發誓要在核醫學科有所作為。他努力在科室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督促科室醫師設定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定位、努力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對醫師來說,白天的工作已經精疲力盡,晚上的時間用來學習,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陳躍從未抱怨過工作辛苦,不斷堅持學習。“干一行愛一行”,他認為,抱怨沒有用,反而會產生消極情緒,浪費大好光陰;他每天都給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在完成一天忙碌的工作后,他將設定的目標一一完成。在他的時間表上,沒有周末和工作日之分,只有工作和外出交流學習之別。在陳躍的記事本上,周末也常常布滿密密麻麻的工作安排:第一周周末,成都參加核技術方面的會議,第二周應邀陜西西安交流學習,第三周參加省上核醫學全國性會議,第四周則參加學校研究生答辯…… 在陳躍的帶領下,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的臨床水平及科研實力不斷提升,完成了從“冷門”至“熱門”的蛻變,目前在國內核醫學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并連續七年獲得復旦大學中國專科聲譽排行榜西南區第二名。Healsan Consulting LLC全球核醫學大數據分析,2021年西南醫大附院是全球核醫學研究最活躍的機構第三名,陳躍是全球核醫學研究最活躍學者第二名。
丹心妙手,他為癌癥患者帶來希望
“懸壺濟世,揚其真諦。核醫學科,堪稱醫神。兵不血刃,病魔就擒。藥無苦口,安康在手。益了他人,忘了自己。甘冒輻射,愿做犧牲”。這些年間,陳躍和科室的醫生,挽留下一條條鮮活生命,創造出一次次奇跡。76歲的宋阿姨到核醫學科接受131I核素治療,痊愈后對陳躍寫下了以上的贊美之詞。除患者病痛,并非易事。在一片荊棘叢生的無人區,陳躍協團隊踩出一條成功路,開展了177Lu-TBM治療骨轉移瘤、225Ac和177Lu治療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瘤等核素治療項目,大大提高了四川省在分子影像新技術臨床轉化的創新能力與地位。陳躍帶領的這支團隊一鳴驚人,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等地的患者聞訊來瀘就診,也吸引了全國各地醫學界人士到酒城學習交流,體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擔當。陳躍帶領這個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核醫學團隊,憑借扎實的臨床、科研能力,已在國內核醫學領域一路領先,先后榮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獎”、“四川省科技進步獎”等獎項。作為核醫學科的尖兵,陳躍2016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并獲國之名醫優秀風范、瀘州市勞動模范、四川省科技系統先進個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瀘州市酒城英才·突出貢獻獎等榮譽。
展望未來,他致力于解決核藥“卡脖子”問題
長期以來,國內放射性核素方面的藥物,大部分依靠進口,價格高昂,特別在目前貿易戰的形勢下,容易被對方卡住“脖子”。同時,放射性核素藥物在運輸過程中還會發生衰變,造成藥物成本進一步提高。2015年,西南醫科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和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共同簽署了“核醫學研發轉化中心組建與合作協議”,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77Lu標記藥物臨床應用。這次合作扭轉了177Lu核藥依賴進口的局面,真正造福于患者。2021年,陳躍團隊成功研發了兩種骨轉移瘤精準靶向診斷與治療的放射性新藥:68Ga-TBM-001用于骨轉移早期診斷、177Lu-TBM-001用于骨轉移精準靶向治療,不僅顯像診斷效果理想,并在治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惡性腫瘤骨轉移中取得了理想療效。2022年1月,西南醫科大學核醫學研究所成立,陳躍任所長。“核醫學研究所以臨床醫療為基礎,實現從臨床科研轉化、新藥申請、產學研結合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同時力圖實現放藥及設備國產化,解決放藥長期供應不足、靶向藥物依賴進口、無法普及國內患者的重大健康問題。”陳躍說,研究所的成立,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新的里程碑,也是新的挑戰。2022年7月,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與西南醫科大學“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合作成功簽約,旨在推動我國核醫藥事業的發展,為百姓健康謀福祉,并建成國內乃至世界的同位素應用技術高地。立足實際、面向未來。陳躍表示,目前,他帶領團隊正致力開展90Y樹脂微球注射液放射性肝段切除介入手術,將為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肝臟腫瘤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模式和生命的希望。未來,團隊還會繼續加大科技創新,使更多放射性核素治療新藥物、新技術應用于臨床,造福人民,全面破解進口“卡脖子”問題,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