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由先天因素或遺傳因素引起,是一組異質性的臨床病癥,導致患者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患上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等疾病。目前已知有450多種PID,但及時準確的診斷仍然是一個挑戰。
西澳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穎的靶向擴增子新一代測序基因組合,能夠有效地診斷更常見的PID類型,也就是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CVID)。這些結果將有助于攜帶相同變異的家族成員在早期診斷出疾病,并選擇更好的療法。
這項成果于近日發表在《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雜志上。通訊作者、西澳大學醫學院的Lloyd J. D'Orsogna博士表示:“基因檢測的成本比較高,而且主要針對單個或少量基因進行DNA測序。因此,許多PID患者的遺傳診斷受到限制。”
“遺傳技術在不斷進步,這使得檢測同一個體的多個基因變得經濟。因此,我們可鑒定導致患者頻繁感染的特定基因。更早期、更準確的診斷可改善患者的預后,并預防并發癥,”D'Orsogna博士談道。
這項研究招募了22名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患者。研究人員采集DNA樣本后,利用含有120個免疫基因的新一代測序基因組合(panel)進行測序。數據分析鑒定出130個遺傳變異。他們又通過文獻回顧、功能分析和家族研究評估了之前未與CVID關聯的新變異的致病性。
研究人員在其中6名患者(27%)中發現了可能的致病變異。在另外4名(18%)患者中,他們發現了意義不明確的變異(VOUS)。VOUS是指現階段臨床意義尚不清楚但可能導致疾病的遺傳變異。總的來說,研究人員能夠從近一半患者中鑒定出遺傳異常。所有檢測到的變異都通過Sanger測序得到確認。
值得一提的是,分析發現一名患者的AICDA基因中攜帶一種新的變異,而這種變異是以往從未報道過的。她的兒子也被確診為CVID,并且也遺傳了同樣的突變。流式細胞術分析證實這兩名患者缺乏記憶B細胞。這種細胞表型與AICDA功能受損一致。
另一名患者則攜帶ICOS基因中的致病變異,該變異與免疫缺陷和免疫應答有關。此外,他們在另一名患者的BAFF-R基因中檢測到遺傳變異,該變異增強了B細胞的存活率,不過,流式細胞術分析證實它是致病性的。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基因診斷可以讓患者選擇靶向治療策略。它們還可以為CVID確診患者的家屬提供早期干預。比如,攜帶AICDA變異的患者的兒子在組建家庭之前被轉診到遺傳咨詢。
“我希望基因組醫學的新時代能夠實現更早期、更準確的診斷,從而為所有人帶來更好的治療和結局,”D'Orsogna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