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膽囊癌,而是肝細胞癌侵襲膽囊并且形成膽管癌栓堵住了膽管。”讀片燈下,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外科主任王魯教授仔細捕捉影像片中腫瘤的“蛛絲馬跡”。
4月下旬,年近5旬的徐先生突然出現兩眼發黃、上腹部疼痛等不適癥狀,在外院初步診斷為膽囊癌,且已無法進行手術。
5月5日,徐先生來到腫瘤醫院肝外科主任王魯教授門診,尋求進一步治療方案。經過認知觀察分析,王魯認為這是肝細胞癌侵襲膽囊,進而導致患者出現皮膚眼睛發黃,并伴有發熱、惡心等不適癥狀,腫瘤大小近10公分,位于肝中葉,如能切除仍有治愈機會。
王魯為徐先生進行檢查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無法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膽管癌的轉化治療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外科取得很大進展。以“介入”和“免疫+靶向”為特點的多學科綜合“三步療法”治療,讓許多錯過或無法手術的患者獲得根治機會。
“從發現到患者就診,已過去一段時間,能否手術完全根治仍需謹慎評估、做好嚴格的預案。”作為肝臟腫瘤多學科首席專家,王魯就這位特殊患者組織了線上多學科討論。
“外科手術先行,先‘摸排’一下腫瘤情況和侵襲范圍,如果能一次性根治那是最好,倘若錯過手術‘窗口期’大家也不能蠻干,可以考慮‘介入’和‘免疫+靶向’的多學科‘組合拳’療法,把患者‘轉化’成可手術根治的患者。”肝臟多學科專家團隊達成一致治療方案。
科室嚴格按照醫院制定的相關工作預案,本著“患者至上、生命至上”,及時將患者收入院。
5月11日,徐先生入院后經三天“緩沖病房”后,手術正式開始,王魯先用腹腔鏡進入病灶“腹地”開始“探路”:腫瘤周圍血管密布,“張牙舞爪”的腫瘤侵襲到周圍胃腸等臟器,腫瘤周邊有數枚子灶。
“從技術角度看,直接把腫瘤切下來我們是可以做到的。”王魯介紹說,鑒于腫瘤的分期、位置和侵襲范圍,“孤注一擲”地“硬開”,患者是達不到手術根治的療效,一般而言5年生存率只有30%。根據先前多學科的討論方案,我們決定“探查”之后,給予患者多學科治療,待腫瘤縮小后,再二次手術根治,這樣就能讓患者獲得根治的療效,經轉化切除的肝癌患者,其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50-60%,與早期肝癌切除后的生存率相當。
手術中,王魯先在腹腔鏡下將肝腫瘤子灶切除,取組織進行病理,為下一步綜合治療打下基礎。
以“介入”和“免疫+靶向”為特點的多學科“組合拳”療法,已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外科開展多年,讓眾多像徐先生這樣錯失手術機會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獲得手術根治機會。
術后第一天,術中病理結果證實徐先生是肝細胞癌,醫生采用TKI類靶向藥物聯合免疫藥物PD1對其病灶實施“精準打擊”,這是整個治療環節的“第二步”。“第三步”則在術后第二天開展,徐先生被推入介入科治療室,實施肝動脈灌注治療。
“相較于傳統介入手術,肝動脈灌注治療可使病灶局部藥物濃度可達外周靜脈化療的數十倍。“王魯解釋說,“給藥劑量大、起效時間快對于肝臟腫瘤的局部治療有著很好的效果,同時通過多種機制可以與靶向及免疫治療起協同作用。”
術后僅4天,復查病人甲胎蛋白(AFP)從術前的3225.00ng/ml,降至796ng/ml;異常凝血酶原從術前11499.56mAU/mL降至2183.64 mAU/mL,首診時的不適癥狀均顯著緩解,黃疸已經褪去。
腹部增強CT評估多學科治療療效報告顯示:腫瘤直徑縮小了近2公分,同時膽管癌栓明顯退縮,所以病人總膽紅素由術前165單位μmol/L降到基本正常。
王魯介紹說,“三步療法”緊密相接,系統與局部治療的多維度聯合、多模式序貫顯示出很好的預期效果,預計下月將能擇期實施手術根治,極大提升療效。
“謝謝你們第一時間給我們治療,有效果我們很開心,期待下個月手術成功!”初步手術成功后,徐先生家屬甚感欣慰。
據悉,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21年完成肝膽惡性腫瘤1500余例。針對臨床中無法手術切除的中晚期肝癌、膽管癌的患者,做了許多臨床和科研的探索。讓原本這些喪失手術根治機會的患者,經多學科協同治療之后,可獲得與首次根治手術相當的療效,同時相關經驗成果也多次刊發,并在多次國內外會議分享“復旦腫瘤”肝外科的經驗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