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技術是一種昆蟲防控技術,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電離輻照使雄性昆蟲喪失繁殖能力,并在專門設施中大量飼養培育已無繁殖能力的雄蟲,投放自然界,由無繁殖能力的雄蟲與雌蟲交配,最終逐漸達到使種群數量減少的目的。該技術已在全球成功運用超過50年,在消減很多農業害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蠅、采采蠅,以及飛蛾等。目前已啟動的一些采用SIT消除疾病傳播類蚊蟲的項目,如寨卡病毒、切昆貢亞熱病毒,以及登革熱病毒宿主等,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并顯示出較大的潛力。
盡管傳統的基于殺蟲劑的蚊蟲控制方法對于在特定條件下控制蚊蟲也被證實有效,但也使得害蟲的抗藥性不斷增加,公共衛生機構一直在尋求其他新途徑解決蟲害問題。SIT技術是最安全也是最為環保的滅蟲方法之一,因此也更具可持續性,經常被用于與其它方法相結合解決蟲害問題。IAEA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長期開展合作,活躍在該技術領域的前沿。
采用基于SIT的方法要求更多基礎性研究,并基于害蟲的生物特性對技術進行定制和改造,采用SIT技術實施工業化的蚊蟲控制目前還處在早期階段,在意大利、印尼、毛里求斯,以及中國的實施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未來仍需要持續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在過去的十年間,IAEA實施了各種相關項目,不少國家請求并接受了關于SIT技術滅蟲的基礎性培訓、設備和技術。最近一次在拉美地區舉辦的培訓顯著加強了該地區專家的管理和專業技能。近期,中美洲地區一些國家相繼對IAEA表達了對在本地區實施該技術的興趣,特別是對于采用該技術消除寨卡以及其它一些病毒宿主的可能性。
昆蟲輻照不育技術(SIT)可使蚊子不育 成防控寨卡病毒有力武器
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技術糧食和農業應用聯合司司長梁劬2016年3月3日在墨西哥城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核技術利用核輻射使蚊子不育,能幫助美洲地區防控寨卡疫情。
查看:http://www.81.cn/gjzx/2016-03/04/content_6941837.htm
他介紹說,糧農組織和原子能機構正與多國科學家合作,開發在遺傳學上雌雄可分離的品系,以便能夠大規模應用核輻照不育技術,“我們估計,在近幾年內完全有希望突破這個瓶頸,大規模壓制蚊子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