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琛工業大學Twan Lammers和巴斯克研究和技術聯盟Jordi Llop對納米粒子用于癌癥診斷,放射性核素治療和診療一體的研究進行了討論和展望。
本文要點:
(1)具有獨特性能的納米粒子可以被用于癌癥的診斷和治療。靜脈注射后,除了定位于腫瘤和炎癥和感染部位外,納米顆粒會主要積聚在單核吞噬系統的器官中。而在肝臟和脾臟中的積累會降低納米顆粒靶向病理部位的能力,并影響它們在放射性核素治療中的使用。正如Lee等人在ACS Nano雜志中所報道的,使用表面修飾有可被酯酶裂解的放射性核素錨定體的脂質體能夠大大減少放射性核素在肝臟和脾臟中的滯留。由于酯酶活性在健康組織中較高,而在腫瘤中較低,因此該研究發現放射性核素能迅速從體內正常組織中清除,而在腫瘤中仍保持較高的攝取水平,由此使得成像結果具有很高的信噪比,并能夠清晰地展示腫瘤輪廓。
(2)作者在文中概述了目前放射性核素用于靶向成像和治療的臨床前景,并探討了納米顆粒在這些應用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隨后,作者介紹了對內源性刺激具有響應性的納米顆粒在用于術中成像和實現個體化、改善的放射性核素治療等方面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探索基于納米醫學的放射診療探針是一個極具臨床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Jordi Llop. et al.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Diagnosis, Radionuclide Therapy and Theranostics. ACS Nano. 2021
DOI: 10.1021/acsnano.1c0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