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打擊瀕危犀牛的野生動物販運,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7月31日啟動一項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支持的項目。該項目開創性地將放射性同位素安全植入犀牛角,利用現有核安全基礎設施阻止和發現非法偷獵行為。
犀牛角位素項目團隊正在將放射性同位素植入犀牛角。(Martin Klinenboeck/國際原子能機構)
南非是世界上犀牛數量最多的國家,但過去十年因偷獵損失超一萬頭犀牛,且仍是受犀牛角非法貿易驅動的犯罪分子目標。僅2025年第一季度,南非林業、漁業和環境部就報告103頭犀牛被偷獵。在此背景下,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運營的該項目借助輻射技術支持犀牛保護和執法工作。
犀牛角位點項目經兩年初步測試,于2021年正式成立,其核心是給犀牛角貼上放射性物質標簽,讓犀牛角能被世界各地邊境、港口和機場已部署的輻射門式監測器(RPM)檢測到。RPM原本用于探測核物質和其他放射性物質,如今可用于打擊野生動物犯罪。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放射性同位素項目的支持,發揮了其在加強全球核安保框架方面的核心作用。全球每天有數百萬車輛和人員跨境流動,約1萬臺放射性同位素探測器(RPM)成為檢測未經授權的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質跨境轉移的關鍵工具。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稱,核位點項目展示了利用核科學和核安保基礎設施應對全球挑戰的新方式,機構正支持各國發揮核能效益,通過創新利用已安裝的核安保基礎設施保護瀕危物種。
今日,在約翰內斯堡以北約250公里的林波波省沃特貝格舉行的活動上,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公布項目試點階段嚴格安全評估結果。去年6月,20頭犀牛被注入放射性同位素。比利時根特大學對15頭接受治療的犀牛進行健康監測和細胞學檢查,并與5頭未接受治療的犀牛對比。結果顯示,該方法非侵入性,不會對犀牛健康構成風險。
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輻射與健康物理學系主任詹姆斯·拉金表示,這是一場國際合作,旨在改變偷獵危機。經過兩年數字建模、安全測試和檢測模擬,已準備好推出減少犀牛偷獵的解決方案。
該項目成功也為未來應用于其他瀕危物種打開大門。拉金稱,該方法可適用于保護大象或穿山甲等其他瀕危物種。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協調研究項目“利用核探測技術促進安全貿易——檢測核輻射和其他違禁品”下,為該項目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還支持各國利用相關工具優化輻射檢測,以檢測帶有輻射標記的犀牛角。
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安保處處長埃琳娜·布格洛娃稱,犀牛角位點項目將全球核安保網絡納入其中,許多國家現有的核安保基礎設施可用于偵查犀牛角及可能伴隨走私的其他違禁品,致力于核安保將帶來多方面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