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項新研究為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區域土地的再利用帶來了希望。研究顯示,切爾諾貝利禁區以外地區的數千公頃農田有望安全恢復農業用途,日托米爾地區已隨之開展采樣工作。
臨時特別委員會在工廠舉行會議(圖片來源:ChNPP)
1986年4月,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此后設立了4200平方公里的切爾諾貝利禁區,該區域基本無人居住。此次研究聚焦的區域位于禁區外2000平方公里的強制安置區,此區域未完全封閉,但禁止任何官方投資或使用土地。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和烏克蘭農業放射學研究所在《環境放射性雜志》上發表的研究,重點關注了日托米爾地區一塊100公頃的土地。研究分析土壤樣本后發現,農業工人受到的有效輻射劑量低于烏克蘭國家安全閾值,且顯著低于世界各地自然產生的背景輻射水平。研究人員稱,只要監測得當并遵守烏克蘭食品安全法規,許多作物可在這些此前受限區域安全種植。
樸茨茅斯大學的吉姆·史密斯教授表示,自1986年以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輻射風險的虛假信息一直存在,給仍居住在廢棄地區的人們帶來負面影響。如今,這項研究提供了經過驗證的、基于科學的方法,可使寶貴農田恢復正式生產,同時保障消費者和工人安全。
研究作者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起,烏克蘭及其他地區許多科學家就聲稱,盡管這片土地受放射性銫和放射性鍶污染,但仍可安全再利用。然而,因政治復雜性,土地仍處于官方廢棄狀態,不過部分農民已開始非正式種植。新研究證實了農民說法,即大多數地區可安全種植農作物。
研究結果于今年四月公布。烏克蘭國家禁區管理局稱,今年一月,烏克蘭內閣批準啟動“對切爾諾貝利災難中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定居點進行劑量認證”新階段。自5月6日起,兩支流動小組開始訪問日托米爾地區,成員包括劑量師、輻射監測專家、觀察員及當地社區代表。樣本采集完成后,所有數據將進行實驗室處理,并送交國家科學院形成專家意見。該機構強調,科學研究重要且必要,研究成果應輔助公共政策制定,但不能取代或廢除現行立法。截至5月19日,自工作開始以來已采集350多個樣本。
今年4月,烏克蘭議會最高拉達成立臨時特別委員會,旨在“完善切爾諾貝利事故受災民眾社會保障領域的立法”。該委員會目標還包括“制定措施,完善切爾諾貝利災難中受放射性污染區域劃分和審查機制,以及將定居點劃入相關區域”,并“制定措施,打擊非法使用放射性危險土地,包括用于生產農產品和其他產品”。
臨時特別委員會主席阿爾謝尼·普什卡連科表示,現行立法需修改,因其不符合當今現實。委員會主要目標是制定適當立法解決方案,解決不公正現象及濫用職權行為。該委員會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會議上還了解到,存在識別受影響人員身份、證件可能丟失的問題,需確保向受害者提供公平賠償,同時識別并非受害者卻“在污染區登記以便從國家獲得適當賠償”的人員。
此外,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現場,對覆蓋被毀壞的4號機組廢墟的巨型新安全封閉掩體的修復工作評估和規劃仍在進行。1986年事故后,僅用數月建造掩蔽所封閉受損機組,使核電站其他機組得以繼續運行,但該掩蔽所并非為長期使用設計。因此建造了新的安全封閉設施——迄今最大的可移動陸基結構,以覆蓋更大區域,包括原有掩體。新設施跨度257米,長162米,高108米,總重量36000噸,設計使用壽命約100年,2019年竣工。
今年2月,拱形新安全封閉設施的屋頂遭無人機撞擊損壞,隨后隔熱層燃起陰燃大火,數周才被撲滅。國際原子能機構報告,為撲滅大火,封閉設施外覆層被切割300多次。盡管此次損壞未影響輻射水平,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稱,修復所有設施將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
目前,法國已承諾向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切爾諾貝利合作賬戶撥款1000萬歐元(約合1125萬美元),用于新安全封閉設施維修。初期工作將使外部包層防水,長期工作將“恢復設施核心功能,減少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粉塵,為未來安全拆除舊防護罩和已損毀的反應堆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