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gazig大學醫院的Dena Abd El Aziz El Sammak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指出,在接種第二劑輝瑞-BioNTech疫苗之前,接受治療超過6個月的患者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該小組寫道:“了解mRNA疫苗接種相關的副作用對放射科醫生和腫瘤學家來說至關重要,以防止診斷成像過程中出現錯誤的解釋。”這項研究于2月2日在線發表在《埃及放射學和核醫學》雜志上。
據作者稱,自2021年9月30日以來,埃及約有825萬人接種了一劑或多劑輝瑞疫苗。
先前的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后的幾天內,可能出現淋巴結腫大,有時還會疼痛腫脹。這些疫苗相關的高代謝性淋巴結病(VAHL)病例可能與惡性淋巴結疾病相關的PET/CT檢查結果相混淆,主要是因為F-18 FDG PET/CT掃描檢測到淋巴結異樣,即使它們是正常的。
一名患有霍奇金淋巴瘤的54歲男性患者在接種疫苗前4個月接受了利妥昔單抗治療。(A)冠狀和(C)軸向增強CT圖像顯示多個增大的左腋窩淋巴結。(B)冠狀位和(D)軸位F-18 FDG-PET/CT圖像顯示左側腋窩淋巴結增大且FDG陽性。起初,這被診斷為“疾病進展”。超聲引導活檢顯示反應性卵泡增生,無惡性腫瘤。臨床病史顯示,在PET/CT掃描前7天,患者的左臂接受了第二劑輝瑞疫苗。圖片由埃及放射學和核醫學雜志通過CC BY 4.0提供。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試圖通過調查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淋巴瘤患者中接種第二劑輝瑞-BioNTech疫苗的VAHL發病率來進一步探討這一問題。
研究人員回顧了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在扎加西格醫院接受PET/CT成像的120名患者的掃描結果。他們包括成年淋巴瘤患者,這些患者在第二次注射輝瑞新冠疫苗后的一至三周內進行了掃描。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至少6個月的治療。
根據研究結果,在120名接種疫苗的患者中,有66名(55%)在疫苗注射部位的同側發現了高代謝淋巴結。作者指出,接種第二劑疫苗后的第一周內,VAHL的發生率和分級高于第二周和第三周,年齡小于60歲的患者比年齡大于60歲的患者表現出更高的VAHL發生率和分級。
作者寫道,最終,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時間和地點的準確數據收集對于幫助放射科醫生確定淋巴結FDG攝取異常的原因非常重要。與之前的研究一樣,他們建議在淋巴瘤患者接種第二劑輝瑞-BioNTech疫苗后至少三周內安排F-18 FDG-PET/CT成像。他們補充道,這一步驟有助于避免額外的患者焦慮和可能不必要的活檢。
作者總結道:“放射科醫生對VAHL的認識對于防止FDG PET/CT的誤解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