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了腫瘤療效評估的方法,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經歷了好幾代的發展與革新,從基于解剖結構影像的WHO標準(1979年)、RECIST標準(2000年)、RECIST 1.1標準(2009年),到基于分子代謝影像的EORTC標準(1999年)和PERCIST 1.0標準(2009年)[1-4]。
RECIST對WHO標準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新的定義,如對需要進行評價的病灶作統一規定、明確規定所應測量的最小病灶的大小以及所應測量病灶的數量等。同時簡化了測量步驟,提升了準確性。RECIST 1.1標準采用新的腫瘤大小測量方法,以腫瘤最長徑的長度代替面積來代表腫瘤大小的一維測量方法(或稱單徑測量法),腫瘤大小測量的誤差更小、重復性更好。它使用解剖影像(CT、MR)測量腫瘤大小的變化來判斷療效,但腫瘤療效并不總與形態學相關,如淋巴瘤、惡性肉瘤、肝癌、間皮瘤及胃腸間質腫瘤,盡管治療是有效的,但腫瘤的大小可能變化很小。
EORTC標準首次采用代謝顯像評價腫瘤療效,但存在局限性。它采用體重校正的SUV (即SUVbw) 作為療效評價指標,其重復性差、變異大。PERCIST 1.0標準在EORTC基礎上,推薦使用瘦體體重校正的SUV(即SUL),消除了脂肪對計算18F-FDG攝取的影響。采用SUL峰值 (SULpeak),即以腫瘤內最高攝取點為中心的、大小固定的球形VOI (VOIpeak)內SUL的最大可能平均值,替代傳統的最大值或平均值作為評價指標。幾乎不受噪聲干擾,且與PET/CT系統或重建方法無關,受系統分辨率影響小。但在實際操作中,需注意VOIpeak可能超出腫瘤邊界的情況。
RECIST 1.1標準與PERCIST 1.0標準在定義上存在相通性,也存在差異性。從下表中可以看出,他們都對可測量病灶、不可測量病灶、靶病灶、非靶病灶,以及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療效評價進行定義。RECIST 1.1標準的診斷依據是測量病灶最長軸,觀察解剖的改變,而PERCIST 1.0標準則是測量SUL峰值,觀察代謝的變化。
對于無FDG攝取的腫瘤病灶,可以選擇RECIST 1.1標準,對于有FDG攝取的腫瘤病灶,PERCIST是首選。RECIST 1.1和 PERCIST標準在西門子分子影像圖像后處理工作站上均已實現。其中,PET/CT成像更為常用的是PERCIST標準,配合使用西門子獨家ALPHA人工智能引擎和MFS自動病灶勾畫功能,可實現基于器官識別的智能解剖學配準,以及對全身高代謝區域的自動勾畫、自動計算腫瘤代謝體積 (MTV) 、SUL(平均值、極值和峰值)和全身腫瘤負荷(TLG),方便臨床醫生完成精準的療效評估及預后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