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核醫學醫師最近在一名17個月大的女孩身上測試了一種新的全身PET/CT掃描儀,圖像采集時間為5分鐘,沒有鎮靜作用,以解決疑似不完全川崎病的病例。
在母親在場并唱歌讓孩子平靜下來的情況下,女孩將雙臂放在真空固定枕頭中,并用尼龍搭扣帶輕輕固定身體。哥本哈根Rigshospitalet的Barbara Fischer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6月16日發表在《核醫學雜志》上的一份報告中寫道,低劑量CT后,以列表模式進行5分鐘的PET采集。
Fischer及其同事指出:“盡管四肢有輕微錯位,但圖像質量良好,便于解讀。PET/CT顯示沒有感染或惡性腫瘤的跡象。”
據作者介紹,全身PET和長軸視野(LAFOV)PET是臨床應用門檻上改變游戲規則的創新。在這項研究中,醫生們使用了2021安裝在Rigshospitalet的LAFOV PET/CT掃描儀(Biograph Vision Quadra,Siemens Healthineers)。
120秒PET采集后矢狀面、軸向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A-D)中的CT、PET和融合PET/CT。色標從0-5標準攝取值(SUV)。無病理性攝取,但在食管遠端有反應性累積(黃色箭頭),生理性胸腺攝取(藍色箭頭),尿布中有累積的尿活性(白色箭頭)。
研究表明,這些新型掃描儀可以更快地獲取圖像,從而有助于減少兒童使用鎮靜劑的情況,因為目前臨床使用的許多系統上的PET/CT采集時間可能長達20分鐘,而運動會影響成像質量。主要優點是新系統的106 cm軸向視野,這是最新臨床建立的全身PET/CT掃描儀的四倍。作者寫道,早期的經驗表明,靈敏度高,飛行時間分辨率高,圖像質量也有所改善。但超出研究目的的研究很少,最初的臨床經驗才剛剛開始被報道。
在本例中,盡管使用了廣譜抗生素治療,但女孩在發熱12天后仍在F-18 FDG全身PET/CT上進行了不完全川崎病評估。此前,她因雙腎和反復尿路感染而左半腎切除術。她有高C反應蛋白、貧血、低蛋白血癥和血小板增多癥,盡管進行了免疫球蛋白治療和大劑量的乙酰水楊酸治療,但她的發熱仍復發。
在注射F-18 FDG放射性示蹤劑(3兆貝克勒爾/公斤)74分鐘后,她接受了PET/CT掃描,該示蹤劑包括低劑量CT,然后進行5分鐘的PET采集。使用標準協議重建120秒最小移動的圖像幀。
作者寫道,結果表明PET/CT掃描沒有感染或惡性腫瘤跡象,患者出院,一周后隨訪時所有參數均正常化。
他們總結道:“這個病例說明了LAFOV PET如何在兒童身上進行全身PET成像,而不存在與鎮靜相關的風險和后勤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