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度
2022年北美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年會(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SNMMI)剛于6月11日至14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SNMMI是全球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每年有上萬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交流。在此次會議中,協和醫院核醫學科在蘭曉莉主任的帶領下,總計有22篇研究成果入選,包括口頭匯報10篇,壁報12篇,無論是中稿數量還是質量均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阮偉偉博士(副主任技師)基于PET/MR技術開展的關于68Ga-FAPI顯像的研究更是榮獲2022 ERF SNMMI-T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rant Award。而徐曉君博士基于PET/MR進行多探針應用于阿爾茲海默疾病診斷的研究也摘要入選Brain Imaging Counci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Symposium。宋楊美惠博士的摘要Non-invasive Visualization of Liver Fibrosis With Gallium-68-labeled 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 Inhibitor被大會Highlight并獲得International best abstract award。
深度
22篇SNMMI摘要詳表如上,研究領域既有廣度也有深度,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大方向:
· 基礎研究:68Ga-FAPI對肝纖維化的無創性顯示(5);68Ga-FAPI PET/CT在肺纖維化臨床前模型中的成像和治療監測以及其與[18F]FDG PET/CT的比較(7);68Ga-NGR-RGD PET/CT在8種不同腫瘤的雙受體示蹤劑攝取顯像(20);CAR-T細胞治療的PSMA-PET顯像(13);導電軟納米復合水凝膠與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心肌梗死及PET/CT無創性監測(17)。
· 臨床前研究:大腸桿菌Nissle-1917抗腫瘤靶向工程菌的顯像(4);一種用于TIGIT基因表達可視化的新型多肽-68Ga-PET放射性示蹤劑的開發(11);用于切倫科夫光動力學治療的山羊乳胞外囊泡納米平臺的開發(12);利用羊奶來源細胞外囊泡進行胰腺癌多模態顯像(8);基底細泡樣侵潤性乳腺癌細胞角蛋白-14的免疫SPECT顯像(18);注射用溫敏性水凝膠包裹生長激素對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療作用(22);68Ga-EDTA動態PET顯像對小鼠腎功能和腎小球濾過率測定的綜合評價(14)。
· 臨床研究:新靶向示蹤劑18F-PFPN(自主知識產權探針)與18F-FDG診斷惡性黑色素瘤的療效比較(3);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多探針多模態的PET/MR成像特征(YIA Symposium)(2);基于18F-FDG PET/MR的帕金森病認知障礙相關腦代謝網絡的初步研究(9);面肌痙攣患者微血管減壓術前后丘腦葡萄糖代謝的變化(6);11C-蛋氨酸PET/MR多參數成像鑒別腦膠質瘤患者腫瘤進展和治療相關改變(16);68Ga-FAPI PET心力衰竭纖維化顯像(21);68Ga-FAPI PET/CT在胃腸癌診斷和臨床治療中的應用(10)。
· 技術類研究:探索超級迭代技術在68Ga-FAPI的PET/MR顯像上的作用(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rant Award)(1)
· 組學類研究:18F-FDG PET/CT的放射組學特征和臨床參數預測乳腺癌患者無進展生存的初步研究(15);18F-FDG PET/CT異質性參數和代謝參數對非轉移性結直腸癌MSI狀態的預測意義(19)。
線上口頭匯報截圖集錦
宋楊美惠博士的摘要被大會Highlight現場照片
在蘭曉莉主任的帶領下,協和醫院核醫學科研究方向緊跟甚至引領核醫學以及分子影像前沿臨床以及研究熱點,從新功能驗證到新技術開發,從新探針研發到新探針應用,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驗,涵蓋了神經、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多個核醫學主要臨床應用領域,為核醫學的創新突破以及可持續發展貢獻武漢協和的力量。
期待武漢協和核醫學科2022年勇立創新橋頭,再創科研佳績!
科室簡介
武漢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是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教育部國家重點(培育)學科,連續7年??婆琶珖诙?。
· 醫療方面,年PET檢查人次超過1萬例,18種正電子藥物常規應用于臨床;SPECT年檢查人次超3萬例; 年核素治療2000余例;年體外分析100余萬次。在多模態影像對疑難病例診斷、核素治療等諸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 科研方面,承擔了國家863計劃目標導向類重大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3項、面上和青年項目30余項,部省級課題20余項。在2008年和2018年兩次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重要科技獎項。授權國家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2項,主編學術專著及教材30余部。
· 人才隊伍方面,全科總人數66人,教授/博士生導師6人(其中二級教授4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醫師23人,博士學位的技師、物理師和化學師5人。累計培養博、碩士研究生200余名、其中外籍研究生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