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痛風石假性痛風18F-FDG PET/CT顯像
(Shen GH et al. A Case of Tophaceous Pseudogout on 18F-FDG PET/CT Imaging, Clin Nucl Med 2019;44: e98–e100)
摘要: 一名53歲男性,既往患有10年痛風病史,本次因“慢性腰痛”入院。CT檢查顯示L3至L5水平雙側椎小關節突旁高密度腫塊,伴骨質破壞。MRI顯示相應部位硬膜囊受壓。PET/CT圖像顯示L3至L5雙側椎小關節突旁腫塊異常攝取FDG,SUVmax為4.2,考慮診斷可能是痛風結節;然而,穿刺活檢結果顯示為雙水焦磷酸鈣結晶沉積病,也稱為假性痛風。
關鍵詞:雙水焦磷酸鈣結晶沉積癥;假性痛風;腸道,FDG PET/CT
圖1. 一名53歲男性,既往患有10年痛風性關節炎和痛風石病史,累及雙膝、雙手、肘部和肩部。最近,他因“進行性腰痛”來我院就診。血尿酸水平為645 μmol/L(參考值范圍240 ~ 490 μmol/L)。腰部CT及三維圖像重建顯示L3至L5節段高密度腫塊,橫斷面圖像顯示雙側椎小關節周圍骨質破壞(圖A,箭頭)、矢狀面(圖B,箭頭)和三維圖像(圖C,箭頭)。首先懷疑為成骨轉移瘤,其次懷疑為腰椎骨軟骨瘤。為了評估病變的程度和脊髓受累情況,患者隨后進行了MRI檢查,結果顯示與周圍肌肉相比較,腫塊在T1加權圖像(D,箭頭)上呈低信號,T2加權圖像上呈稍高信號(E和F,箭頭)。此外,MRI顯示前側硬膜囊輕微受壓,此種表現提示其可能為惡性腫瘤,并伴有硬膜囊及脊髓壓迫。
圖2. 為進一步評估病變的代謝活性及可能存在原發性惡性腫瘤,我們對患者進行了18F-FDG PET/CT檢查。MIP PET (圖A,箭頭),同機CT、PET及融合圖像顯示巨大腫塊輕度FDG攝取(SUVmax, 4.2),累及雙側第3(圖B-D,箭頭)、第4(圖E-G,箭頭)椎關節突及第5腰椎(圖H-J,箭頭),依據其臨床病史及血清學結果,提示其可能的診斷為痛風結節。然后,對患者病變處進行活檢,病理結果顯示豐富雙水焦磷酸鈣結晶沉積,而無尿酸鹽結晶,提示疾病為雙水焦磷酸鈣結晶沉積,即沙石假性痛風、突發性沙石痛風。
假性痛風是一種罕見的關節炎癥性疾病,其特征是關節內存在焦磷酸鈣脫水晶體,最常見的發生部位是纖維軟骨和透明軟骨。正如本例所示,很少在關節外組織中出現軟組織腫塊,被稱為砂石性假性痛風,也就是說,偶爾會被誤認為痛風石或軟組織惡性腫瘤。既往有2例FDG PET/CT表現為假性痛風的報道,1例為齒冠綜合征,另1例為類軟組織肉瘤。的確,我們這個病例表現出來的放射影像特征和FDG PET/CT影像特征與之前多篇文獻所描述的沙石樣痛風相似,依據影像特征很難將這兩類疾病區分開來。此外,長期的痛風史本身可能也是雙水焦磷酸鈣結晶沉積癥的一種危險因素。因此,對有長期痛風史的患者而言,在遇到脊柱異常攝取FDG時,應考慮到脊柱砂質假性痛風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