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是賞花的季節,亦是蜂農收獲的時節。由蜜蜂釀造而成的蜂蜜深受消費者喜愛,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蜂產品在“吃”“用”上顯現出了巨大的潛力,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生產技術水平低、摻假等問題也急需解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不合格蜂產品時有出現
蜂產品的質量安全,一直都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而在各地公布的食品安全抽檢信息中,卻不難發現被通報的不合格蜂產品信息。
記者注意到,在3月19日貴州省市場監管局發布的2021年第13期食品安全抽檢信息中,貴州銅仁賓隆購物有限公司銷售的、標稱江西景福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土蜂蜜,嗜滲酵母計數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赫章老二中旺客隆購物廣場銷售的、標稱桂林慶和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野桂花蜂蜜,菌落總數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義龍新區潤都生活超市銷售的、標稱棗莊申建萬事達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洋槐蜂蜜,菌落總數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
通告中對不合格檢驗項目進行了介紹蜂蜜中菌落總數超標的原因,可能是原料初始菌落數較高,或者個別企業未按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條件,包裝容器、器皿清洗消毒不到位,還有可能與產品包裝密封不嚴,儲運溫度等條件控制不當等有關。蜂蜜中菌落總數超標,將會破壞蜂蜜的營養成分,加速蜂蜜的腐敗變質。而嗜滲酵母計數是指一類耐高滲透壓的酵母菌的總稱。蜂蜜中嗜滲酵母對蜂蜜品質影響較大,是導致蜂蜜發酵的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蜂蜜》中規定,蜂蜜中嗜滲酵母計數應不超過200CFU/g。在蜂蜜生產加工過程中,嗜滲酵母主要來源于蜜蜂采集蜂蜜過程和原蜜采集后加工生產過程。食用嗜滲酵母計數超標的蜂蜜,可能會使人出現腹瀉等不適癥狀,危害人體健康安全。
缺少真實性判斷標準
蜂產品質量問題的出現,加強產品的檢驗檢測就顯得極為重要。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紫娟介紹,近年來,消費者對于蜂蜜的質量問題也存在困擾。2015—2018年蜂蜜國家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的統計中,菌類總數超標、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符、獸藥檢出等是目前蜂蜜存在的主要問題。但在這些問題之外,蜂蜜摻假、造假問題也時有發生。2018年9月澳大利亞卡皮拉諾蜂蜜公司被曝光摻假;2019年2月新西蘭起訴Ever green Life Limited。在經濟利益驅動下,造假問題其實存在于世界各國。
張紫娟表示,我國對于蜂蜜質量安全檢測的現行國標比較多,大多數是針對農殘獸殘以及具體的某些含量的檢測。檢測蜂蜜摻假的國標只有兩個,《蜂蜜中高果糖淀粉糖漿測定方法薄層色譜法》和《蜂蜜中碳—4植物糖含量測定方法穩定碳同位素比率法》。但現行標準均不能檢測C3植物源糖漿的摻入,核磁共振波譜法是目前最為可行蜂蜜摻假的檢測方法,也是國際上認可的摻假檢測方法。蜂蜜成分中的各種有機物,均可在核磁波譜檢測數據中顯示信號,且信號峰與各組分間的含量成正比。若蜂蜜中摻假,加入外源物質,其核磁波譜的檢測信號輪廓會發生變化??梢砸源藶橐罁M行蜂蜜的真偽判斷。
仍需制定生產技術規范
產品質量的提升一直都是行業和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特色農產品市場與產業分析調研報告》中,關于我國蜂蜜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消費者對蜂蜜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中國的蜂產品市場正在進入“細分化”的階段。消費者從過去的只認識蜂蜜到現在的蜂花粉、蜂膠、蜂蛹和幼蟲以及延伸保健品、化妝美容品等。
張紫娟也提出,優質蜂蜜在國內市場的潛力較大。蜂蜜屬于空中農業,傳媒授粉,不與農業爭地、爭水、爭肥,可以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我國把養蜂作為扶貧事業去抓,因為它的限制比較小一些。此外,蜂蜜屬于藥食同源物質,可以用于藥品中。
上述報告中也分析了蜂蜜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生產技術水平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行業標準存在缺陷、市場環境不規范。面對這些問題,報告中提出建議,其中包括,加快完善蜂蜜產品行業標準。制定蜂產品生產技術規范標準,并作為蜂產品生產的強制性標準,從政策上鼓勵蜂農生產優質蜂產品;繼續加大對蜂蜜產業的支持力度。地方政府部門通過資金投入、平臺建設、監督管理等繼續加大對蜂蜜產業的支持力度,保衛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市場環境規范。利用協會熟悉行業、貼近企業的優勢,發揮協會聯系政府、服務企業、促進行業自律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