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ncent Favaudon教授介紹實驗室建立于1988年,實驗室直線加速器的機械系統主要用于研究自由基反應,光學系統的一部分用來檢測光吸收的變化。該加速器可通過芯片控制,使樣本在可調節的時間間隔內,依次進行1秒鐘的曝光照射。
90年代末,實驗室開展了對分次劑量照射的研究。以50毫秒到5分鐘作為時間尺度,不同時間標尺下,細胞對第二脈沖的敏感性不同,其分化程度不依賴于細胞系。即第一次照射產生了一瞬間的敏感性增加,該過程根據時間特性命名為“W-效應(W-effect)”,W-效應取決于一種酶在圖像部位參與對抗重塑時的活性。2006年,團隊嘗試對移植瘤改變W-效應開展設計研究。確認W-效應是否會在小鼠移植瘤中形成,對腫瘤反應有何影響。
為了尋求一種雙重效應,使小鼠體內保留最多的干細胞,為體內器官移植提供更好的療法。給與小鼠移植瘤以下三種照射模式:1. 單次劑量照射(FLASH模式);2. 分別間隔1秒、5秒、10秒的兩次相同總劑量的脈沖式照射(切斷模式);3. 低劑量率連續照射(常規劑量率模式, CONV)。
在常規劑量率時,正常細胞的再生會產生嚴重的壞死。在對骨髓和斑馬魚效應的研究中,正常人成纖維細胞的體外指示特征在誘導衰老方面各有不同,炎癥因子的表達也顯示出有效性。
在FLASH照射保護肺祖細胞和限制輻射誘導衰老發生率的研究中證明,在體外空氣平衡狀態時照射5 Gy,FLASH照射比常規照射引起的正常人成纖維細胞早期53BP1細胞核聚焦點更少。與CONV相比,FLASH照射在小鼠肺中誘導的53BP1細胞核聚焦點更少。FLASH照射在體外能使人肺干細胞免于放射誘導的細胞死亡。Sc-RNAseq可識別mRNA表達,以及參與輻照小鼠肺再生的祖細胞的類型和定位。Vincent Favaudon教授還為我們分享了有關過氧自由基的形成、演變和結果的數學模型研究,為了分析物質演變過程中形成的最終產物,團隊正在開發一種質譜儀,以揭示相關化學性質。
最后,Vincent Favaudon教授對該項目進行了介紹。項目開始于2007年,由三位同事起草。七年后,發展為由15名博士后、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2015年以來,陸續獲得國家癌癥研究所的財政支持,并得到了國家資源局、市議會和研究機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