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醫源性輻射?
最早在研究放射性物質的時候,發現它們可以發出一些“射線”,這些射線在沒有外場作用下都沿直線傳播,現在一般把儀器放出的粒子流和電磁波統稱為“輻射”。
隨著放射手段在醫學檢查、診療領域運用的增加,醫源性輻射已成為人類最主要的人工輻射來源之一。
02 哪些檢查會有輻射?
輻射的有害劑量是多少?
①首先磁共振檢查和超聲檢查是不存在輻射的。
②X線和CT檢查都要應用X射線,這些檢查手段是存在輻射的,但單次照射,危害劑量可以忽略不計。
③核醫學的檢查項目:如PET/CT及骨掃描檢查。這些檢查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藥物,因此也是具有輻射性的,但因為此類檢查不會頻繁去做,所以以年累積劑量來算,危害性也是微乎其微。
④單次檢查輻射劑量與危害劑量次數比較(如下圖)。
檢查內容
輻射劑量(msv)、危害劑量1000msv(次數)
胸部x線
0.1mSv、10000 次
胸部CT
7mSv、142次
骨掃描
6mSv、166次
PET-CT
10-15mSv、66次
03 影像檢查時如何防護?
①床邊胸片:當患者需要進行床邊胸片時應做到房間只有備檢者一人,其他患者及陪護家屬應盡量暫時離開房間,減少接受輻射的機會,若實在無法離開患者時,距離患者需不少于2米, 安全距離是5米以上。
②CT和CT引導下穿刺:進行CT檢查及穿刺診療時,所接受到的輻射來自于輻射源,也就是說僅在檢查或治療的時候會有輻射。因此陪同者只要不在檢查和治療的時候進入檢查室、治療室,就不會受到電離輻射的影響。
③PET-CT和骨掃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服用或注射的方式被患者攝入體內來標記顯影異常代謝過程,從而明確人體病變部位的檢查方法。PET-CT檢查中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僅2小時,也就是檢查后2小時,體內就有一半放射性核素已經被代謝掉,受檢者在受檢后可多喝水和(或)牛奶加速代謝,促進顯影劑的排出,且注意24小時內如廁時沖洗干凈便器即可。骨掃描經48-72小時代謝后完全恢復正常,不會對患者及周圍人群產生任何影響。
04 特殊人群如何避免醫源性輻射?
一般建議孕早期15周內不做腹部及骨盆CT和X檢查,在優生優育角度孕婦進行放射檢查對胎兒會有致畸的危險。兒童生殖部位及性腺體等對輻射的敏感度比成人更高,因此,在給兒童做檢查時首選沒有輻射的項目。
目前國內外研究人員長期隨訪研究結果:發現低劑量輻射不會增加癌癥風險。證據表明,暴露于多次CT掃描和低劑量輻射,累積劑量小于100mSv不會增加癌癥風險。
因此,為了病情的需要,應該坦然接受相關檢查。反之,在能夠滿足診斷的前提下,使用盡可能低的輻射劑量,減少輻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