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Clarity Pharmaceuticals(簡稱Clarity)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上市,代碼為CU6。Clarity的IPO發行為他們籌集了9200萬美元,實現了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歷史上最大的純生物技術IPO。
在IPO之前,Clarity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接近3500萬美元。
Clarity為何頻頻受到資本青睞并成功上市,本文將對此進行介紹。
團隊助力放射性藥物研發+商業化
Clarity擁有2名執行董事,分別是Alan Taylor和Colin Biggin。
Alan Taylor于2013年11月加入董事會,擔任執行主席。Alan Taylor擁有悉尼大學應用科學學士學位、澳大利亞證券學院的應用金融碩士學位,加文醫學研究所的醫學博士學位。Alan Taylor擁有大約15年的銀行投資經驗,在融資、并購和企業咨詢方面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在加入Clarity之前,Alan Taylor是澳大利亞精品投資銀行Inteq Limited的執行董事。
Colin Biggin于2019年10月加入董事會,擔任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Colin Biggin擁有格拉斯哥大學的理學學士(榮譽)學位和博士學位,并且擁有超過15年的放射性藥物開發和商業化經驗,曾在挪威腫瘤制藥上市公司Algeta ASA從事轉移性前列腺癌治療產品Xofigo®(二氯化鐳)的開發和商業化工作,該產品于2013年獲得FDA批準。
Clarity的核心團隊匯聚了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悉尼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等高校的人才,在放射性藥物市場擁有豐富經驗。此外,Clarity還組建了一個科學顧問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在放射性藥物領域擁有重要研究和臨床經驗的關鍵意見領袖組成,例如前美國國防部前列腺癌整合小組主席、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放射學系主任、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MSK)放射學系研究副主席。
新型療法與技術平臺相輔相成,全力研發新型放射性藥物
放射性藥物也稱核藥,是指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核素),供醫學診斷和治療用的一類特殊藥物。核藥可分為診斷用核藥和治療用核藥。診斷用放射性藥物也稱為顯像劑或示蹤劑,作用原理是借助藥物的放射性來記錄它們在人體內的位置和變化,從而獲得體內目標器官或病變組織的影像或功能參數。而治療用核藥則能夠高度選擇性濃集在病變組織,產生局部電離輻射生物效應,從而抑制或破壞病變組織,發揮治療作用。
根據medraysintell數據,2019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約60億美元,其中診斷藥物占據主要市場,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治療性藥物上市,將推動2030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達到300億美元左右。
目前,全球共有100多種放射性同位素(核素)應用于醫學領域,其中30余種醫用同位素用于疾病的精準診斷與治療。常用于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放射性核素包括99mTc、125I、131I、14C、68Ga、177Lu、18F、90Y、89Sr等。
區別于以往臨床應用的放射性同位素,Clarity開創了一種新型的放射性藥物治療方法——靶向銅治療診斷學(TCT),這種方法利用銅-64(Cu-64)和銅-67(Cu-67)對癌癥進行診斷和治療。
Cu-64和Cu-67都是銅的放射性同位素。其中Cu-64可用于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分子放射治療;而Cu-67易于在癌細胞蓄積,能釋放出可殺死癌細胞的β射線,因此可用于癌癥治療。
TCT先利用Cu-64和PET成像技術,診斷藥物進入體內的位置并確認靶向,一旦確認藥物實際上進入腫瘤并且是安全的,就會使用Cu-67以局部方式殺死癌癥。
配對使用Cu-64和Cu-67具有三大優勢:
從歷史上看,由于缺乏可以安全固定同位素的合適螯合劑(類似籠子),放射性同位素銅的使用一直受到了阻礙。早期使用其他螯合劑的嘗試中,同位素銅在注入體內后會脫離螯合劑被釋放,然后被肝臟代謝掉,限制了同位素銅的診斷潛力并且不適合治療應用。
針對上述問題,Clarity的SAR技術平臺研發了一種適用于銅同位素,具有高度特異性和高度穩定性的螯合劑,可保留銅同位素并防止其泄漏到體內。螯合劑與靶向分子相連,該靶向分子可以發現并結合癌細胞上的腫瘤特異性受體。一旦靶向分子發現腫瘤,放射性同位素就可以在該位置發揮作用,發射輻射供成像設備追蹤(診斷性放射性同位素Cu-64)或破壞癌細胞(治療性放射性同位素Cu-67)。
通過和靶向分子、同位素的配合,Clarity專有的SAR技術可用于開發一系列針對不同類型癌癥的治療診斷放射性藥物。
三大核心產品,覆蓋多種癌癥類型
Clarity目前主要有三條產品線,分別是針對神經母細胞瘤的SARTATE™、針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SAR-Bombesin以及針對前列腺癌的SAR-bisPSMA。
■ SARTATE™
SARTATE™是Clarity的首個臨床產品,也是其核心產品,適用于表達2型生長抑素受體(SSTR2)癌癥的診斷、分期和后續治療,該受體在絕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NET)、神經母細胞瘤以及其他兒童癌癥中高度表達。
SARTATE™能夠將銅的同位素直接輸送到癌癥病灶處,利用Cu-64和PET成像來診斷藥物進入體內的位置并確認靶向。在治療方面,則使用Cu-67以局部方式殺死癌癥,SARTATE™的優勢在于它能夠以局部方式,在不造成任何間接傷害的情況下殺死腫瘤,最大限度地減少副作用,并提高療效。
2020年,64Cu-SARTAT™和67Cu-SARTAT™獲得FDA授予的孤兒藥物指定(ODD)和罕見兒科疾病指定(RPDD),用于治療和臨床管理神經母細胞瘤。
目前Clarity正在開展SARTATE™神經母細胞瘤試驗,使用64Cu-SARTAT™和67Cu-SARTAT™來評估和治療患有高風險神經母細胞瘤的兒科患者。這是一項在美國進行的多中心、劑量遞增、開放標簽、非隨機、I/IIa期治療診斷臨床試驗。
■ SAR-Bombesin
SAR-Bombesin可以將銅同位素輸送到表達胃泌素釋放肽受體(GRPr)的腫瘤,并可用于診斷和治療這些腫瘤。GRPr被證明在83%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乳腺癌和75%-100%的前列腺癌中表達。SAR-Bombesin目前用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治療診斷,未來計劃用于其他GRPr陽性癌癥的成像和治療。
SAR-Bombesin的乳腺癌試驗(C-BOBCAT)使用SAR-Bombesin對7名ER/PR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進行成像,并通過治療用品管理局(TGA)特殊訪問計劃(SAS)對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進行成像。Clarity的執行主席Alan Taylor表示,在產品給藥后1、3和24小時,患者PET成像顯示的高吸收和強產品保留表明67Cu-SAR-Bombesin具有巨大的治療應用潛力。
■ SAR-bisPSMA
SAR-bisPSMA適用于表達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癌癥的診斷、分期和隨后治療。PSMA是一種在所有類型的前列腺組織中表達的蛋白質,是極好的診斷和治療靶點。
SAR-bisPSMA的名字來源于“bis”這個詞,它將兩個PSMA結合基序連接到Clarity的SAR螯合劑技術以增加腫瘤在癌組織中的吸收和保留。臨床前數據證實,64Cu-SAR-bisPSMA 的吸收和保留都高于市場上其他放射性藥物產品使用的單一PSMA結合基序。
針對SAR-bisPSMA,Clarity展開了兩項臨床試驗。一項是針對前列腺I/IIa期的治療診斷試驗(SECuRE),使用TCT識別并治療表達PSMA 的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目的是確定67Cu-SAR-bisPSMA作為一種療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試驗已于21年11月完成招募工作。
另一項是針對前列腺I期的PET成像試驗(PROPELLER),計劃對30名已確診前列腺癌但還未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的患者使用67Cu-SAR-bisPSMA進行治療。目前,15名參與者已經完成了67Cu-SAR-bisPSMA診斷。診斷結果顯示,67Cu-SAR-bisPSMA擁有比68Ga-Ma-11更高的標準化攝取值(SUVmax值)。該項試驗的首席研究員Louise Emmett教授表示,更高的腫瘤攝取意味著它們在PET掃描中更明顯,因此被檢測到的機會更高。
全方位的知識產權戰略
Clarity非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其專利戰略旨在涵蓋SAR技術平臺、放射性藥物產品以及一項專注于開發新產品的“發現項目”,以此為現有產品提供強有力的保護,并擴大產品線。
目前Clarity已經獲得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澳大利亞核科學技術組織的知識產權許可,其專利組合涵蓋眾多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歐洲、日本、中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俄羅斯、墨西哥和印度。
SARTATE™和SAR-Bombesin的專利申請已經在主要司法管轄區獲得了批準和授權,SAR-bisPSMA的專利申請也已在多個司法管轄區進入國家階段,并于最近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的授權,有效期為2038年6月5日。
通過全方位的知識產權戰略,Clarity有效保護了其專有的SAR技術平臺、現有產品、發現項目管道和制造工藝。
積極開展合作,保證TCT供應
Clarity積極開展合作,目前已經同愛達荷州立大學愛達荷加速器中(IAC)、ImaginAb、NorthStar Medical Radioisotopes、Evergreen Theragnostics、Cardinal Health等簽訂了合作協議,保證放射性同位素銅和TCT產品的持續供應。國內核藥市場快速增長,醫用同位素加緊國產化布局
核藥發展歷史已有100多年。而我國的核藥則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相對較晚,落后于發達國家。2017年全球核藥銷售額達45億美元,其中美國占38%,歐洲占24%,我國僅占不到8%。中國核藥的滲透率遠低于成熟市場,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核醫學相關科室、人才、設備的快速配置正促進我國核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臨床普及方面,樣本醫院2012-2019年核藥整體銷售規模復合年均增長率為31%,多個主力核藥品種復合年均增長率超過40%。
在核醫學科室建設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國從事核醫學專業相關的科(室)達到1148個,相比2017年增加23.8%;共有12578人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相比2017年增加38.4%。
在相關醫療設備裝機量方面,正電子顯像設備2019年底已經達到427臺,相比2017年增加了39.1%;單光子顯像設備2019年底達到903臺,相比2017年增加了5.4%。
由于核藥行業專業性強,技術壁壘較高,目前國內呈現雙寡頭競爭格局,中國同輻和東誠藥業占據了中國核藥大部分市場份額。根據2020年年報,中國同輻2020年核藥收入29.7億元,東誠藥業2020年核藥收入9.3億元。
中國同福成立于1983年,是中國同位素及輻射技術應用的領軍企業,聚焦于核藥的研發、生產、銷售,同時兼營放射源、輻照和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服務。中國同輻是國內最大的顯像診斷及治療用放射性藥品、尿素呼氣試驗藥盒及測試儀、以及放射免疫分析藥盒制造商。旗下擁有原子高科、原子科興、中核高通、寧波君安和中核海得威等子公司。
東誠藥業成立于1998年,在2015年收購云克藥業,正式涉足核藥領域。當前核藥業務已成為東誠的核心業務,控股的成都云克藥業是中國核素藥物領域首家通過GMP認證的企業,其主要產品“云克注射液”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用于RA臨床治療的核素藥物,并榮獲國家發明專利;東誠欣科是中國SPECT藥物生產與銷售商,并擁有近距離治療腫瘤產品碘[125I]密封籽源及臨床診斷HP感染產品尿素[14C]膠囊;上海益泰醫藥擁有目前國內唯一一個處于臨床IIb階段1.1類治療用核藥——錸[188Re]依替膦酸鹽注射液,用于惡性腫瘤骨轉移的治療。
有關醫用同位素的技術突破和政策扶持,幫助我國核藥市場打開了未來發展之門。
目前我國醫用同位素國產化始終難以實現規模性突破。醫用同位素是核藥研發和生產的前提,決定了核藥的藥效。但目前我國核素除了少數幾種外,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鉬-99、碘-125、鍶-89、镥-177等用量大的醫用同位素全部依賴進口;碘-131等少部分同位素雖然實現了國產化,但無法滿足國內醫療市場需求。
2020年4月,由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研制生產的首批產化鍶-89醫用同位素正式交付成都中核高通,并經專家驗證相關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意味著我國成功打通了鍶-89研發、堆運行、輻照、產品生產全流程關鍵技術,解決了氯化鍶[89Sr]注射液嚴重依賴進口的困境,正式具備氯化鍶供貨能力,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國產醫用同位素產業奠定了基礎。
2021年,作為我國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發布的綱領性文件,《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重磅發布,從產業發展供給、需求、政策三個方面部署了“十四五”期間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要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從加強放射性藥物核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等方面提升核醫療技術水平,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放射性藥物按程序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規劃》的出臺為我國核藥市場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雖然我國核藥行業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還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但是發展趨勢整體向好。基于目前核藥行業的高技術壁壘特點,以及國內產品同質化的現狀,能否提前下場布局,如何快速增強新藥研發實力或許將成為企業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