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磁共振介入專業委員會”成立,2019年3月首屆“中國磁共振介入論壇”在安徽合肥成功舉辦,意味著我國介入醫學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磁共振(MR)介入治療歷史最早始于Mueller等于1986年報道的MR導引下抽吸活檢術,我國李成利醫師率先于2000年3月開展第1例MR介入手術,此后日益發展。
迄今開展的MR介入手術包括穿刺活檢,抽吸引流,消融術(激光、微波、射頻、氬氦刀和高能聚焦超聲),囊腫硬化,神經阻滯,近距離放療,造瘺/引流術,血管內介入(血管成形術、主動脈瓣置換術、腔靜脈濾器置入、血管支架植入等),干細胞治療(細胞輸入與追蹤)等。MR導引技術還能與X線、超聲、內鏡等進行組合操作,完成復雜的復合介入手術。涉及系統包括實質臟器(肝、腎、胰、腦、脊髓、前列腺、子宮、乳腺、骨骼、肌肉和椎間盤等)、空腔臟器(胃、腸等)、血管和心臟。
MR介入手術優點比較突出,主要有:
①無電離輻射,不對醫師、患者產生放射性傷害。
②可作MR透視(實時導引手術)。
③穿刺針偽影對病灶顯示無干擾。
④可三維圖像重建(這對治療和了解病變毗鄰重要結構特別有用)。
⑤MR圖像參數具溫度依賴性并能無創檢測體內變化,質子共振頻率(PRF)法是目前測溫金標準。MR圖像特征能夠顯示消融中T1和T2信號變化,根據溫度敏感可作術中熱圖監測(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變化與T1之間呈線性關系,溫度每升高1℃,信號下降0.5%~1.1%)。
⑥即刻監測、評價消融效果(T2信號減低可用作凝固壞死標志之一)。
⑦可實時監測冰球形成及熱消融時腫瘤信號變化。能提高肝癌射頻消融完全消融率(MR優于CT,96.3%對79.3%)。
⑧任意切面成像和多參數成像、多對比度成像、功能成像、軟組織分辨率和對比度均優于CT,能清楚顯示病灶與正常組織關系,MR引導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神經和血管損傷。
⑨超快速成像序列如梯度回波(GRE)、快速小角度激發(FLASH)成像、回波平面成像(EPI)、單次激發快速自旋回波(SSFSE)等,使MR圖像達到近乎實時顯示介入診療影像。
⑩MRI是無創性評價心血管結構和功能的金標準。
某些不足之處:
①MR導引骨病變穿刺活檢不易判斷溶骨與成骨;
②患者體內不能有金屬性植入物(非鈦合金);
③不適宜幽閉恐怖癥患者和過于肥胖患者;
④需配備一些兼容器材,價格相對昂貴;
⑤核磁線圈過小,不利于消毒或操作等。但優點更多于不足。
對今后發展的幾點建議:
①充分認識MR導引下介入治療的優點,并大力推廣;
②努力加強MR導引下介入治療理論研究,使之造福于人類;
③大力研究開發國產MR機,從低場強向高場強發展,從封閉小孔徑向大孔徑或全開放發展;
④開發適應于MR的介入器械及其附屬設備,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⑤加緊MR介入機器人研究步伐,協助介入醫師,迎接這一治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