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現場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道路與橋梁多源協同智能檢測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歷時12年,多家單位聯合攻關,國家重點專項支持,針對道路與橋梁智能檢測理論與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首次提出了對稱式激光位移檢測方法和基準傳遞與多傳感器融合檢測方法,研發了高精度、高可靠、抗干擾性強的激光位移系列傳感器和多功能激光路面檢測系統,實現了道路路面平整度、構造深度、車轍、磨耗、跳車、變形類病害的高速動態檢測;發明了長壽命、高亮度、低功耗的多路同步配光系統、多路聚焦LED連續配光系統和頻閃配光系統,解決了野外復雜光照條件下的路面與橋梁表面全天候高清成像檢測難題。
該項目還首次研發了道路與橋梁檢測稀土超磁致伸縮換能器,發明了具有測強、測缺、測厚功能的混凝土結構層析成像檢測系統及分析算法,實現了道路與橋梁混凝土結構三維數字成像分析;提出了面向道路與橋梁幾何形態、結構參數、外觀損傷、內部缺陷和預應力缺陷等方面的多源協同智能檢測方法和安全性評價方法,開發了評價軟件系統;研發了道路與橋梁質量檢驗、性能檢測、安全評價成套技術與系列化檢測裝備,實現了道路與橋梁的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智能化檢測。
依托該項目技術,該團隊與企業合作開發了3種類型36個型號的道路與橋梁智能檢測系列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7項、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79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36篇,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69篇;項目關鍵技術及系列產品在我國10余個省市得到推廣應用,并通過合作企業出口到多個國家,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主持和參加編寫了7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完善了我國道路與橋梁檢測評價標準體系。
主要完成單位
長安大學
徐州徐工隨車起重機有限公司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
陜西高速公路工程試驗檢測有限公司
陜西省交通建設集團公司
西安長大公路工程檢測中心
主要完成人
趙祥模 馬建
賀拴海 程磊
宋宏勛 趙煜
宋煥生 袁卓亞
黃福偉 張建
趙祥模教授與團隊成員
24通道換能器
徑向和平面稀土超磁致換能器
一體化超聲成像檢測儀正視圖
網絡化混凝土超聲成像檢測儀
混凝土層析成像圖
橋梁變形測試新技術
基于機器視覺的結構變形測試技術具有測試精度高(0.1mm/100m距離)、測試距離遠(>1000m)、免靶標模式、多點實時動態測量等突出優勢,各項技術指標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橋梁結構變形實時動態監測系統首次在我國最大跨徑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蘇通長江大橋塔梁同步施工中成功應用,獨創性地解決了該橋塔梁同步施工控制中的主塔(330m)塔頂變形的實時動態監測問題,得到建設單位的高度認可。
橋梁應變測試新技術
研發的多用途結構應變測量傳感器以及無線應變測量傳感器,具有測試精度高、穩定性好、使用方便等突出優點,解決了大型橋梁荷載試驗由于加載歷程較長造成的應變測試穩定性不好的難題,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
無線應變測量傳感器
橋梁體內/體外預應力
研發的預應力張力測試儀基于靜力法測試原理,采用微破損方法,實現PC橋梁表層預應力鋼束張力的精確測試。在虎門大橋輔航道橋、嘉紹大橋、寧夏石嘴山黃河大橋等近百座國家大型橋梁中得到成功應用,為橋梁運營期間的安全性量化評價提供了重要參數。
橋梁外觀檢測新技術
基于無人機平臺和固定式平臺的結構裂縫檢測系統,可實現混凝土裂縫的自動掃描、圖像拼接、圖像識別及數字化重構,有效解決了橋梁高橋塔、高橋墩等不可及部位的外觀裂縫檢測難題。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
據悉,此次共評選出264個項目、10名科技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4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4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1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5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57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137項;授予8名外籍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