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次打印出來的肉類制品并非真正的和牛肉,是研究人員使用從和牛身上分離的干細胞來 3D 打印一種肉類替代品,其中含有肌肉、脂肪和血管等組織,打印出來的肉類纖維排列方式與傳統和牛肉非常相似。
什么是真正的和牛
作為從1956年起改良牛中最成功的品種之一,和牛作為全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優良肉用牛品種,和牛其實是從西門塔爾牛的改良后裔中選育而成,其豐富的口感和昂貴的價格,更是被全球老饕譽為佳肴圣品。
但高質和高價的背后卻是飼養和牛時對飼料和品質控制非常嚴謹,每只和牛更是在出生時便有證明書以證明其血統,在如此嚴格的管理下,和牛潔柔見松軟的脂肪(油花)較其他品種的牛肉更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理石紋。
而根據肉質的大理石的分布狀況、顏色和松弛程度等評判,和牛又分ABC三類,5~1五個等級,其中A5為最為頂級的和牛肉評價。
如何3D打印出和牛肉
從此次大阪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的此項新的研究成果來看,并非是傳統的通過植物蛋白進行堆砌而成,而是采用了和牛身上分離出來的干細胞進行打印而成。
眾所周知,干細胞具有無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細胞,它能夠產生至少一種類型的、高度分化的子代細胞。此次采用和牛身上的干細胞加以培育成為最終細胞,從這些細胞中制造出包括肌肉、脂肪或血管在內的單個纖維。然后按照組織學結構以 3D 方式排列纖維,以再現真正的和牛肉的結構。
這種3D打印方式使得以可定制的方式重建復雜的肉組織結構成為可能,從而在制造的伊始就可以人為控制打印出來肉類的脂肪分布和肉品的松弛程度,在未來無疑可以根據食客自身喜好進行訂制。
為何要3D打印牛肉
3D打印和牛肉有什么市場前景嗎?多養幾頭牛不就可以嗎?對于肉類消耗量你一無所知,我們就以和牛為例說說吧!首先,日本和牛產量在2018年是14.9萬噸,隨著日本出口政策的大環境,日本和牛產量預計到2035年達到30萬噸。關鍵是,對于地域狹小的日本來說,養這么多牛極為困難。
不論全球牛肉消耗量,我們單說中國2018年進口牛肉量為106.3萬噸,2020年更是達到了212萬噸,即便是日本不吃牛肉也無法供給我國市場。所以和牛的價格如此昂貴。
其次,作為畜牧業中污染最大的反芻動物,其在養殖過程中將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因物種的多樣性養殖面積固定,肉類產品的供出現極大的缺口,此時人造肉類產品的研制并不是提前,而是落后了。
人造肉早已被提上日程
其實人造肉早已被提上日程并已經端到了我們的餐桌上。現在人造肉主要分為素肉和培育肉兩種,而素肉更是開始大規模使用了。
素肉主要是以非本身肉類合成制品,其中有碎肉合成的也有植物蛋白直接合成的,諸如我們在餐廳吃到的廉價牛排,或是漢堡中的素肉都是這類產品,這類產品由于價格較低,已經廣泛應用于廚房中。
而培育肉就是采用動物細胞通過培養“種”出來的,此次3D打印和牛肉就屬于培育肉的一種,與傳統培育肉不同的是,這次采用了3D打印技術,讓肉類具備較為豐富的口感。但培育肉技術要求較高,售價更是貴的離譜,所以還未端上我們的餐桌。
3D打印技術其實是一種立體堆砌的制造技術,其廣泛的應用于小至開模制造大到航天航空,應用于人造肉上更是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口感,這樣一盤3D打印出來的和牛肉,相信在2035年前就能端上我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