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發展現狀
在核醫學設備方面。目前,全國絕大部分正電子設備(包括PET/CT和PET/MRI)主要遍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其中廣東省有44臺,江蘇省有36臺,北京、上海分別各有35臺。有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有86萬人次接受了正電子成像檢查,檢查人數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其中,接受PET/CT檢查的患者和接受PET/MRI檢查的患者主要以腫瘤患者為主,分別占比97%、87.4%。
此外,有251萬人次接受了單光子成像檢查,其中骨骼系統檢測人數為158萬人次,占比62%。這些接受檢查的患者大部分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河南、山東以及東南沿海等地區。可以看出,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核醫學的應用推廣息息相關,也因此顯現出我國核醫學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核素治療方面。2019年,全國有770個核醫學科開展核素治療工作,但核素治療病床僅有2544張,主要開展甲狀腺疾病和骨腫瘤轉移癌的治療。據悉,2019年有14.5萬甲亢患者和8.4萬甲狀腺癌患者接受碘-131治療;1萬骨轉移癌患者接受氯化鍶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具備治療資格的醫院有限、床位緊張等因素,患者大多需要排隊等待治療,有的患者甚至要等待一年之久。假如現有一位患者做了甲癌的手術,后續要做甲癌的治療,那在這種情況下便無法預估,在長時間排隊等候治療期間,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如果發生轉移,將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和不可挽回的損害,這是需要政府重點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核醫學發展面對的挑戰
目前,我國核醫學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一是“卡脖子”問題。以單光子顯像用藥锝-99m為例,幾乎100%的科室和99%的病人都需要,但該藥目前100%需要依賴進口。2019年,我國有250萬人次用該藥進行了顯像診斷,而美國大約有1500萬人次。可以想象,如果藥物供應國由于某種原因停止供應,那我國就會有數百萬人得不到及時診斷及治療。
同時,許多應該接受核醫學顯像或治療的病人,由于國內核醫學科室數量少(美國3.2億人口有12000家核醫學科,而我國14億人口卻僅有不到1200家),而未能得到核素診斷和治療。對比國際上其他國家,根據2017年數據顯示,美國占全球锝-99m使用量的55%,歐洲占22%,日本占9%,韓國占3%,中國僅占2%。數字差距的背后是急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如何打通我國放射性藥物使用路徑迫在眉睫。
二是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核醫學發展整體呈現東南地區強、西北地區偏弱的趨勢。不難發現,這與東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緊密相關。
三是大城市強,中小城市弱的問題。目前,全國三級醫院共有2762所,但只有968所設有核醫學科,占整體比例的35%(基本都在大城市)。全國二級醫院有9730所,設有核醫學科的則只有118所,僅占1.2%,幾乎99%的二級醫院都沒有設立核醫學科。
四是從業人員緊缺問題。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12500人從事核醫學相關工作,其中醫生有5400人,技師3700人,護士2600人,而放射化學人員僅210人,核醫學從業人員面臨巨大缺口。
不僅如此,按照《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核醫學科將覆蓋全國全部三級醫院,也就是說,5年內全國至少增加1500個核醫學科;到2035年,實現“一縣一科”,全國2800個縣市區,將至少增加2500個核醫學科。如果按每個科室至少配備6人計算,2025年將需要9000名從業人員,2035年則需要15000名從業人員。如何緩解核醫學人才短缺局面,是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倡議現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三級醫院或有能力的核醫學科,積極接受或遠程培訓新開展或計劃開展核醫學診療工作的單位或科室的進修人員,以及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機遇與挑戰并存。在《規劃》這一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核醫學事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各方的協同配合下,相信我國核醫學發展會逐步滿足健康中國理念對核醫學發展的要求,為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福祉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