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程智剛,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時間:8月17日(周二) 10:00
單位:Oxford Instruments Nanoscience牛津儀器納米科學部
參會方式:蔻享直播
會議鏈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829417
摘要:
氦物理研究從科學和技術兩方面都促進了低溫物理發展:液氦超流現象的研究對超導和強關聯物理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基于液氦低溫性質的減壓制冷、稀釋制冷、核絕熱去磁制冷等技術使人們可以在更低的溫度觀察更多體系中存在的各種量子現象。因此無論是低溫物理研究還是低溫技術和設備研發都離不開以氦物理和低溫技術作為基礎。本次報告首先將對氦物理研究領域做一個概述,隨后介紹該領域的幾個典型實驗以及相關的物理和技術。希望通過本次報告讓聽眾對氦物理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認識,同時對極低溫技術的研發過程有所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參與氦物理的研究。
報告人簡介:
程智剛,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主要研究經歷為極低溫條件下的量子液體與量子固體(氦物理)研究以及量子材料輸運及熱力學性質研究,重點關注極低溫條件下新型實驗技術的研發和在氦物理和量子材料研究中的應用。
2 光電材料與器件中載流子輸運性質的表征與調控
報告人:陳琪,科院蘇州納米所
時間:8月18日(周三)10:00
主辦方:牛津儀器
參會方式:蔻享直播
會議鏈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605021
摘要:
光電材料與器件是支撐新能源、新型顯示和光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其功能的實現決定于載流子輸運過程。器件工作時,載流子遷移距離可達納米-微米量級,其輸運性質如類型、濃度與遷移率等,會受到界面能帶結構的顯著影響。
本報告將介紹我們課題組發展的非接觸原子力顯微鏡功能成像技術,包括可獲取微區載流子類型和濃度的介電力顯微術,以及可用于界面能帶結構表征的橫截面開爾文探針顯微術等。進一步地,通過聯用兩種顯微術,實現了工況器件中載流子輸運性質和界面能帶結構的原位成像,從而準確解析器件工作機理,為調控材料和界面優化載流子輸運提供直觀判據。
報告人簡介:
陳琪,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8年獲鄭州大學理學學士學位,2014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14-2017年在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和美國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2020年任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副研究員,2021年晉升為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新能源、新型顯示和光電子等器件中界面結構與性質的原位、工況表征技術。自主研發的橫截面工況探針顯微術填補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空白,將新能源、新型顯示和光電子等器件中包埋界面勢壘的無損檢測從不可能變成可能,成功解析了器件中的系列基礎科學問題,并助力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迄今在NatureCommun.,J. Am. Chem.Soc.,Adv. Mater.,Nano Lett.等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被引用1200余次。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龍頭企業合作項目4項;作為項目骨干參與國家、省部、地市級項目10余項。擔任NatureCommun.,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科學通報》,《物理化學學報》等期刊審稿人。
3 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高壓合成與物性研究
報告人:李翔,北京理工大學
時間:8月18日(周三)19:00
單位:蔻享學術
參會方式:蔻享直播
會議鏈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476151
摘要:
量子功能材料因存在電荷、自旋、軌道和晶格等多自由度間的相互耦合而表現出豐富的物理特性。開展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設計、制備和物性研究一直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科學前沿問題。壓力作為獨立于溫度、磁場和化學組分外的另一個重要調控參量,為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合成與物性研究提供了嶄新途徑。我們利用發展的高壓高溫合成新技術,圍繞高壓調控晶格結構和電子結構的一般規律,在10-20 GPa及以上壓力區間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并通過多種常壓和高壓結構與物性表征方法,深入研究了壓力作用對結構-物性構效關系的影響。
報告人簡介:李翔,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青年項目。2014年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2014-2018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從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加入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擔任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學報》和《物理》青年編委。主要致力于極端高壓條件下的新技術突破、新材料合成以及壓力-物理-化學多場耦合調控研究:發展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腔體高壓高溫合成裝置,解決了在超高壓力區間制備和表征材料的難題;在此基礎上,通過探究高壓下晶體結構、化學組分和光-熱-磁-電等性能的演變規律,開發基于壓力調控的全新材料體系及其先進功能特性。
4 基于氮化物半導體的新型紫外光源技術及應用
報告人:閆建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時間:8月18日(周三)19:30
單位:半導體學報
參會方式:蔻享直播
會議鏈接:https://www.koushare.com/lives/room/008674
摘要:
基于三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的新型紫外光源UV LED在殺菌消毒、醫療衛生、工業催化、安全通信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需求,相比傳統紫外光源汞燈,有著綠色環保、小巧便攜、易于集成等許多優勢,代表未來紫外光源的發展趨勢。UVC(200-280 nm)波段的深紫外光,可以高效殺滅絕大部分病毒細菌,尤其對于新冠病毒殺滅效果顯著;氮化鎵基紫外LED已經在疫情防控中示范應用,未來在防御、抗擊各種流行性細菌病毒中有望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UVC LED的電光轉換效率在個位數,提升其性能是研究的重要任務。影響UVC LED性能的因素包括AlN材料缺陷密度、AlGaN材料的摻雜、光提取效率、熱管理等多個方面。本報告介紹我們在UVC LED效率提升技術和示范應用所做的探索工作。
報告人簡介:閆建昌,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CASA第三代半導體卓越創新青年,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入選者,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高端領軍人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士學位,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博士,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訪問學者。長期從事氮化物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究,尤其專注于氮化鎵半導體紫外發光二極管(UV LED)領域十余年,負責國家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在山西中科潞安產業化平臺落地轉化。獲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