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科技評估管理暫行辦法》, 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X101會議室主持召開了由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髙等研究院、江蘇安德信超導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質子源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德信微波設備有限公司、長安大學、中恒國信企業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自主研發的“高性能Feedthrough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
主持此次評價會議的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邀請了該領域的11位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夏佳文院士擔任主任,蘭州大學吳王鎖教授擔任副主任。其他成員分別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的章林文副總工程師,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曹建社研究員,北京大學的陸元榮教授,清華大學的邢慶子副教授,中國科技大學的孫葆根教授,東南大學的張曉兵教授,華北電力大學的陸道綱教授,東南大學、江蘇省真空學會的孫立濤教授,以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的李拂曉總工程師。
評價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和項目完成單位的技術總結報告,審查了相關資料,經質詢和討論形成一致意見:該項目通過優化電磁場傳輸匹配與結構設計,研發的 Feedthrough 實現了真空與大氣之間進行電磁信號的低插損傳輸。經第三方機構檢測符合 Feedthrough 的產品標準,經多家用戶報告反饋,效果良好。項目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帶寬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評委會主任夏佳文院士認為:該成果形成的產品完全可以替代國外產品;國內研發的成功,將形成國外產品的降價趨勢;可以滿足國家航天、軍工等方面的一些需求。
評委會副主任吳王鎖表示:該成果解決了“卡脖子”技術,創新性強,可靠性,經濟性可持續性高;產品技術成熟度高,可產業化推廣,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曹建設研究員認為:該成果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卡脖子”技術問題,尤其在工作帶寬方面,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在插損、漏率、工作溫度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參加該成果鑒定會的還有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南京市科技局與南京新港高新園管委會的領導、以及南京大學校、院、處相關領導。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金紅副主任肯定了孫安教授項目團隊的研究成果,并對項目團隊成員作出高度評價。
Feedthrough是一種穿過真空腔壁,在大氣與真空間進行直流或射頻信號傳輸的連接器。目前,該產品主要用于帶電粒子加速器、真空設備、核反應堆等設備上,是這些設備研發生產不可或缺的關鍵部件,具有廣闊的用途。
此前,我國所用的feedthrough基本依賴進口,主要由日本的京瓷公司、美國的MPF等公司提供,價格昂貴,隨時有被禁運的風險,而且供貨周期長。為了這項“卡脖子”技術,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高品質feedthrough,由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南京質子源孫安教授團隊牽頭,江蘇安德信超導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袁任賢研究員課題組、南京質子源工程技術研究院等7家單位進行技術攻關。經過8年的不斷研發與改進,用戶測試與使用,及第三方檢測,終于實現了無論從工作帶寬、插損、工作溫度、漏氣率等多方面優于國外同類產品的、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feedthr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