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日前簽署了新版合作協定,旨在進一步增強并拓展雙方合作。
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技術聯合司于上世紀60年代成立,將升級為“聯合中心”。聯合司的成果廣受認可與尊重,新的聯合中心將繼往開來,增強協調效應,拓展在雙方共同關心的領域展開合作,如跨境動植物疫病。
兩家機構在奧地利賽伯爾斯多夫共同設立了創新科學和研發實驗室,還計劃拓展現有技術架構,開發溫室技術,推動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并成立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支持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迄今為止,已成功將核技術運用于糧食和農業部門,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新冠疫情期間,聯合中心通過提供實時核酸檢測設備、試劑、生物安全設備和專家支持服務,向128個國家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實驗室培訓。
兩家機構一致同意拓寬合作框架,在糧農組織“同一個健康”的工作中融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業知識,同時促進實施國際原子能機構全新的“人畜共患疾病綜合行動”(ZODIAC)。“綜合行動”致力于通過核技術,注重提升研發創新、監測和診斷水平。
屈冬玉指出,“綜合行動”能夠填補人畜共患病的知識短板;聯合中心的實驗室在這一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價值。他還說道,聯合中心能從糧農組織活躍在實地的全球獸醫實驗室網絡中獲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聯合中心的努力下,“昆蟲不育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全球已釋放超過一萬億不育昆蟲,有效控制了威脅水果生產,引發動物疫病,造成貿易限制,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多種重大農業有害生物。
核技術在糧食和農業部門應用體現在使用同位素技術輔助土壤和水資源管理,開發診斷方法,支持成員對各類動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早發現、早控制,比如非洲豬瘟、狂犬病、口蹄疫,還促進實現了根除牛瘟的成果。核技術與同位素技術還能改善食品安全和質量,比如農產品防偽和可追溯性等。
據悉,在糧食和農業部門應用核技術及其衍生技術創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每年價值達數十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