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原子能機構(簡稱“機構”)為紀念《亞洲太平洋地區核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和培訓地區合作協定》(簡稱“RCA協定”)簽訂50周年,評估了近20年來誘變育種RCA項目的社會經濟影響,于近日發布題為《亞太地區輻照誘變育種RCA項目社會經濟影響評估》的報告。
我國作物誘變技術育種研究始于1957年,歷經60多年的發展已具備相當的基礎和規模,誘變育成的新品種數量、推廣應用面積及社會經濟效益等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機構自1972年開始在RCA協定框架下支持亞太地區成員國進行大規模誘變育種研究。2002年經各國推薦,機構正式確認中國為RCA協定核農學領域牽頭國。
機構技術合作司亞太處及計劃支持與協調處牽頭實施了評估工作,中國受邀為報告提供支持和建議。
附件:《亞太地區輻照誘變育種RCA項目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執行概要
《亞洲太平洋地區核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和培訓地區合作協定》(簡稱“RCA協定”)將于2022年迎來50周年紀念。本報告評估了RCA協定下植物誘變育種項目的社會經濟影響,重點關注價值增值而非個別國家獨立承擔的初步研究。
作物誘變育種指的是用伽瑪射線等照射種子、扦插、組織培養材料,之后播種或將輻照后的材料培養育苗。植物種群隨之倍增并從中檢選出新的有用特性,如作物產量提高、營養品質提升、農藥、化肥或灌溉的使用減少等。
本影響評估是由獨立的專家團隊在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簡稱“機構”)及RCA協定利益相關方協商的基礎上設計和承擔的。本報告涉及的方法有:自RCA協定22個成員國中的19個提交的線上問卷中取證,分析機構項目數據,從機構和成員國誘變育種專家處收集信息,4個成員國講述了誘變育種的成功案例,對RCA協定下誘變育種研究的成本和效益作經濟性分析。
評估發現,在RCA協定的支持下產生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包括7300多種品質遠優于此前作物的前景光明的育成品系,254個作物誘變品種獲得認證并正式發布。本研究的關鍵成果包括:糧食產量增加、環保效能提升、地區產能與能力及經濟影響加強。新的誘變品種產生了以下影響:
1. 提高了糧食生產率。與對照作物相比,總產量提高了32.7%;
2. 增加了食品供給。從2000年到2019年,額外增加了3480萬噸糧食;
3. 減少了農業投入原料。化肥減少21%,農藥減少17%,灌溉用水減少12%,同時土壤肥力提高8%(按2000年至2019年作物產量計算的加權平均數);
4. 營養和環境質量的改善帶來市場價格的上漲。
RCA協定并非造成這種影響的唯一原因,卻極大地提升了新品種開發和商業化的速度。在某些情況下,RCA協定使得原本不會出現的突變品種得以開發。RCA協定對國家和地區誘變育種研究能力的提升是通過建立政府當局與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協作關系網、使用地區基礎設施、增加成員國之間的知識轉讓以及在本地區內培養大批擁有高技能的研究人員來實現的。許多成員國在反饋中強調,RCA協定在各國誘變育種團隊技能和能力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成本效益分析的估算,RCA協定創造的經濟價值遠大于其消耗。2000年至2019年間,每投入1歐元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達11.1歐元。通過靈敏度分析發現,即便對效益和成本作其它假設,RCA協定帶來的凈效益依然為正,每投入1歐元成本產生的效益大概在5.8歐元至15.9歐元之間。這意味著,RCA協定產生的經濟效益極大可能超過成本。
機構和成員國專家預先定義的性能標準為本影響評估提供了評價框架。基于機構和成員國提供的證據,RCA協定在提高食品產量方面產生的影響滿足優秀標準,在增強環保能力方面產生的影響滿足良好標準,在提升地區能力和可持續性方面產生的影響滿足優秀標準,在經濟價值方面產生的影響滿足優秀標準。
宇宙葡萄藤—將葡萄藤送入太空以助葡萄酒行業在氣候變化中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