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是干什么的? 我國核醫學事業創始人、被譽為“中國核醫學之父”的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王世真院士在多年前接受采訪時說,“說起原子彈,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或者沒聽說過。提起核醫學,可能有很多人都知之甚少。當今世界,核武器始終對人類有著巨大威脅,而核醫學則是人類健康的朋友。”
如今,人們依然談“核”色變,公眾對于核醫學知曉率很低,因此常常有莫名的恐懼感,比如,擔心核醫學檢查或治療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會給身體帶來五花八門的傷害;比如,做完一次核醫學檢查或治療后竟然懷疑自己今后不能懷孕,甚至懷疑產生癌變等。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地都在接受著大自然的輻射,我們稱之為“本底輻射”。
自然界中的多種天然放射性核素足以讓人類眼花繚亂,它廣泛存在于空氣中、土壤里、巖石內,甚至某些水果里。當我們搭乘飛機,暢游云端時,也會受到宇宙射線的照射。
核醫學,顧名思義,即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簡言之,就是將微量放射性核素引入患者體內而對其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涉及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性、邊緣性且具有獨立性發展的臨床醫學學科。
其實,核醫學科對患者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均是按照業內的輻射防護原則來制定的。藥物活度用量必須在安全使用范圍內,絕對不能對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除外)造成傷害。同時,患者體內的放射性核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減少活度。
例如,PET/CT或者全身骨顯像中使用到的是分別由18F和99mTc放射性核素標記的顯像劑,其物理半衰期約110分鐘和6小時,進入人體后,還會隨著排泄物排出體外,所以它們在人體內的滯留時間更短,而且,顯像劑使用的化學量都在毫微克級別。
核醫學的應用范圍目前涉及全身各個臟器,為疾病的診療提供了有效的現代重要科技手段。同時,核醫學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已進入到了分子水平。
筆者所在的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成立于1958年,是中國首批臨床核醫學科之一。1998年,建立全國第一個臨床PET中心,是國內開展核醫學常規診斷、治療項目最齊全、數量最多的科室之一,在“復旦大學醫院排行榜”中連續五年專科排名第一。
科室始終致力于轉化醫學研究,開展了一批具有創新性的新型分子探針的臨床轉化研究,其中多個診療項目為國內最先創立,如應用生長抑素受體顯像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和腫瘤性骨軟化癥,68Ga-exendin-4診斷胰島素瘤等。
部分項目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68Ga-NEB淋巴系統顯像以及68Ga-CXCR4診斷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
核醫學科對從業人員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嚴格對待每一次影像檢查、每一次核素治療、每一份標本檢測。這樣才能為患者提供更高效、準確的核醫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