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險情,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處置。在江西,“高科技"的防汛手段,在這次排查險情中,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近日,在余干縣的古埠聯圩,工作人員就利用儀器,給發生泡泉險情的圩堤做起了CT,快速鎖定險情,為有效處置,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大堤發生管涌、泡泉等險情時,工作人員就使用高密度電法儀,精準探測堤壩上的滲漏通道。
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鄒晨陽表示,”高密度電法儀是一個無損檢測的方法,它通過施加外部電場,分析底下電阻率的分布,我們都知道沒水的地方,光是土的地方,電阻率是高的,有滲漏通道有水過去的地方,電阻率就是低的,我們把低電阻率的地方找出來,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滲透點的位置。”
就像給堤壩做CT,花1個半小時左右的時間,就基本確定了引發這次泡泉的滲漏點位置。武警江西總隊上饒支隊作訓參謀張建表示,“(泡泉源頭)在我左手方向六米范圍之內,接下來我們將采取專家的建議,先用塑料布進行鋪墊,鋪到水下面,然后上面覆蓋黏土和砂石固定,這樣可以減少我們處置泡泉的壓力,同時加快我們搶險救援的速度。”
7月9日至今,高密度電法探測技術已經在鄱陽縣碗子圩、畬灣聯圩、余干縣古埠聯圩等堤防的滲漏點探測工作中"建功",發現堤壩中近30處滲漏通道,為搶險部門提供了及時準確的搶險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