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CPECC第一建設公司憑借關鍵焊接工藝的重大突破,成功中標由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牽頭的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診斷屏蔽模塊(DSM)水冷蓋板焊接項目,標志著我國企業在聚變裝置焊接領域的技術實力獲得國際頂尖平臺認可。
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診斷屏蔽模塊(DSM)是聚變裝置的核心部件之一,需在高溫、高壓環境下長期服役,其焊接質量直接決定裝置運行安全。
根據設計要求,焊縫氧化等級需達到二級及以下(十級分級,一級為最優,二級意味著焊道背面接近金屬本色)。其中“焊縫背面無氧化、無雜質”是核心技術痛點。此前,中科院等離子體所聯合國內團隊攻關一年多,未獲突破。
今年5月,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向第一建設公司聚變新能項目部尋求支援。接到任務后,公司迅速組建以于成科、曹遂軍為核心的“技術+技能”攻堅組,集結了安裝、焊接、無損檢測多領域骨干力量。面對科學家團隊每日駐場監督和嚴苛的技術要求,團隊從手工焊到全自動焊反復試錯,歷經上百次模擬實驗優化參數。最終,僅用2個多月便將不銹鋼焊縫背面氧化等級提升至接近一級,遠超中科院等離子體所原定半年的攻關周期。
“第一建設公司的焊接技術專業性超出預期,曹遂軍大師的技術指導是實驗提速的關鍵。”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研究員、深熔TIG焊接工作站負責人胡慶生稱贊道。
技術突破只是起點,如何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穩定量產能力,成為項目落地的核心考驗。為此,項目團隊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筑牢質量防線。
首先是極限測試驗穩定:模擬不同規格、安裝位置、環境溫度等場景,通過極端條件驗證工藝可靠性;其次是精密設備控精度:引入自動化切削設備,針對試產返修風險,將加工誤差控制在±0.1毫米以內;最后是全鏈追溯保質量:搭建全流程質量追溯系統,每個環節設置雙重檢測關卡,杜絕瑕疵品流轉。
當中標通知書送達時,項目團隊的歡呼聲響徹辦公區,這是對他們數月來日夜攻堅的最好回報。這不僅是公司首次切入ITER項目體系,更意味著其焊接技術通過了聚變領域最嚴苛的“考核”。
目前,基于此次技術突破,項目已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 “這不是終點,我們正推動技術應用到國內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SET)、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等項目,并計劃與中科院等離子體所組建聯合體,共同承接更多ITER相關業務。”第一建設公司聚變新能項目經理梁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