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伽瑪刀腫瘤治療、工業無損檢測、工農業輻照育種等多個領域,密封放射源猶如一位深藏不露的“隱形工匠”,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在過去,國內密封放射源長期依賴于進口,這成為制約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中國同輻老一輩核工業人、中核高通原總工程師曹志堅,投身核工業40多年,在核技術應用領域,克服重重困境,踏出了一條從“受制于人”到“自主研發生產”的艱辛道路。他以開拓創新的精神與智慧,躬身實踐“兩彈一星”精神,薪火相傳“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用專業與擔當譜寫出老一輩核工業人的奮進華章。
1980年曹志堅與同事研究入堆輻照靶件
赤子報國赴深山
抉擇無悔啟新程
1972年,在蘭州大學放射化學專業畢業十年后的曹志堅,已成為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技術骨干,并擔任業務組長。在蘭州有著相對安穩而舒適的生活,窗明幾凈的辦公室,清晰可見的職業路徑,閑暇時還能陪家人在黃河邊散步。對于那個年代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令人羨慕的起點。然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始終激蕩著無數知識青年的心。當得知國家正在西南邊陲的夾江深山里籌建的重要項目急需專業人才時,曹志堅心中熱忱被點燃,他沒有絲毫猶豫,決心投身那片未知卻充滿挑戰的熱土,在核工業干出一番實實在在的事業。
平靜的生活頓起波瀾。妻子看著他,眼里滿是憂慮:“志堅,聽說夾江那邊盡是深山溝,條件特別苦。孩子上學都要走很遠的路,氣候是冬天冷夏天潮,咱們在蘭州待著好好的,你這一去,一家人可都要跟著吃苦……”所里的同事們也感到很意外,幾位要好的同事勸道:“曹組長,在這里平臺成熟、資源充足,您個人發展前景非常明朗,夾江那邊剛開始建設,一切都得從零開始,真的要考慮清楚啊!”一邊是黨的號召、國家的需要和內心強烈渴望踐行所學,建設祖國的強烈愿望;另一邊是妻兒對艱苦生活的擔憂和同事們基于現實的善意提醒。夜深人靜時,這些思緒在曹志堅腦海中翻騰。然而,在他為此輾轉反側之時,腦海中突然響起毛主席發出的那句“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豪言,他清楚:聽從黨的召喚,服從國家安排——這不僅是責任,更是他發自內心的選擇。列車駛過秦嶺,漸漸連綿的群山,曹志堅懷揣著沉甸甸的責任感和熱騰騰的干勁,義無反顧扎進西南邊陲的深山之中。
夾江歲月歷艱辛
大山深處淬“核魂”
現場的艱辛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期。西南邊陲的深山里,潮濕悶熱,夏季蚊蟲肆虐,雨季綿長不絕,空氣中仿佛能擰出水來。習慣了西北干爽氣候的曹志堅和家人,整日汗流浹背,身上總是黏膩不堪,夜晚悶熱的輾轉難眠,水土不服成了常態。干打壘的宿舍冬冷夏熱,漏雨透風是家常便飯。生活區與廠區相隔十幾公里山路,上下班只能擠在敞篷卡車車廂里顛簸。工作條件的艱難絲毫不亞于生活,基地由零開始建設,根本沒有現成的辦公場所和科研設備。曹志堅和同事們面臨的是雙重任務,既是建設者又是科研人員。有一次,為了解決技術上的一個關鍵數據驗證,曹志堅和團隊在基地鏖戰至深夜。在走山路回家的路上,暴雨如注,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平時要走一兩個小時的山路,最后跌跌撞撞走了五六個小時。當他渾身濕透、精疲力竭地推開家門時,妻子仍然守著微弱的燈光等他,桌上留給他的冷透了的晚飯直接成了早餐。
自主創新破壁壘
核芯筑基開新局
上世紀70年代末,正值國內放射治療發展的黃金時期,上海核子儀器廠、動力院等相繼研發出國產鈷-60遠距離治療設備,但與之配套遠距離治療源全部依賴進口。曹志堅主動承擔起了鈷-60遠距離治療源的研制項目。龐雜的堆照參數、性能參數等數據的計算,加之可供參考的技術資料的極度稀缺,需要大量的時間反復測算數據,通宵達旦是常態。曹志堅常感嘆:現在的科研條件真好啊,電腦一個回車鍵能出來的數據,我們那時候需要撥好幾天算盤;有時還為了找一個文獻,需要花費十幾天出差去其他科研院所。
他帶領團隊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通過無數次實驗,經過反復摸索和改進,攻克一系列關鍵技術。在鈷-60遠距離治療源研制項目取得技術性突破后,他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投入到產業化生產的籌備工作中。對生產流程進行細致規劃,對原材料保障進行調研和對接,對生產設備的調試安裝等每個環節都力求做到萬無一失。在建設過程中,各方協同合作,工程團隊精心施工,嚴格按照高標準建設生產車間、輻射防護設施等。
1981年,國內首條百萬居里的高活度鈷-60密封源生產線建成,這條凝聚著眾多人心血的生產線填補了國內在高活度鈷-60密封源生產領域的空白,為我國醫療、工業等領域的輻照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也為后續相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曹志堅開創的技術體系如同火種,點燃了國內放射源產業創新發展的燎原之勢。中核高通目前作為國內最大的密封放射源生產研發基地,擁有兩條百萬居里專業放射源生產線,可提供60Co、192Ir、75Se、137Cs等全系列密封放射源產品及定制各類非標密封放射源,這些生產設施和技術儲備都離不開曹志堅所做出的貢獻。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還接續培養了一支專業素養過硬、創新意識卓越的技術隊伍。
數十載光陰荏苒,他也先后獲核工業部科技進步獎、“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表彰,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編寫了《高活度鈷60密封放射源》等五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從“兩彈一星”的輝煌歲月,到新時代核技術應用的蓬勃發展,老一輩核工業人的精神激勵著新一代人在創新之路上勇毅前行,這份精神火炬的傳遞,定讓核技術應用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綻放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