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表于《物理評論期刊》的一篇論文中,ALICE合作項目公布了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對鉛轉化為金進行量化測量的研究成果,這一研究為相關物理領域帶來了新進展。
ALICE 探測器圖片(圖片來源:CERN)
將鉛轉化為金曾是中世紀煉金術士夢寐以求之事,即所謂的“金煉”探索。鉛為暗灰色且相對豐富,密度與黃金相近,而黃金因色澤美麗、稀有備受追捧,早期人們曾試圖通過化學方法實現兩者轉化,直至后來才明白鉛和金是不同化學元素,化學方法無法達成此目標。
20世紀核物理學興起后,人們發現重元素可通過放射性衰變自然轉化為其他元素,也可在實驗室通過中子或質子轟擊轉化為其他元素。此前雖有人工生產黃金的嘗試,但ALICE合作項目此次在LHC上,借助鉛原子核近距碰撞的新機制,對鉛轉化為金的過程進行了測量。
在LHC中,鉛原子核間極高能碰撞可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這是一種熾熱致密物質狀態,據信在大爆炸后約百萬分之一秒內充滿宇宙,形成如今我們所知的物質。不過,原子核間更頻繁的相互作用是錯開而非“接觸”,此時它們周圍的強電磁場會誘發光子與光子、光子與原子核間的相互作用,為探索開辟新途徑。
鉛原子核電磁場特別強,因其包含82個質子,每個質子攜帶一個基本電荷。且鉛原子核在LHC中運動速度極高(達光速的99.999993%),使電磁場線被壓成與運動方向垂直的薄餅狀,產生短暫光子脈沖,通常會觸發電磁離解過程,即光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激發其內部結構振蕩,導致少量中子和質子噴出。要制造金(含79個質子的原子核),需在LHC光束中從鉛原子核移除三個質子。
ALICE發言人Marco Van Leeuwen表示:“我們的探測器既能處理產生數千個粒子的正面碰撞,又能對一次只產生少量粒子的碰撞敏感,從而可研究罕見的電磁‘核嬗變’過程,令人印象深刻。”
ALICE團隊利用探測器的零度量熱器(ZDC)計算了光子與原子核相互作用數量,這些相互作用導致發射零個、一個、兩個和三個質子并伴隨至少一個中子,分別與鉛、鉈、汞和金的生成有關。盡管生成鉈或汞的頻率低于生成金,但結果顯示,目前LHC在ALICE碰撞點通過鉛 - 鉛碰撞生成金的最高速率約為每秒89000個原子核。金原子核以極高能量從碰撞中逸出,在下游各點撞擊LHC的光束管或準直器后立即碎裂成單個質子、中子和其他粒子,金的存在時間極短。
ALICE分析表明,在LHC第二次運行(2015 - 2018)期間,四項主要實驗共產生約860億個金原子核,按質量計算僅相當于29皮克(2.9×10?¹¹克)。由于LHC定期升級、亮度提升,第三次運行產生的黃金量幾乎是第二次運行的兩倍,但總量仍比制造一件珠寶所需量少數萬億倍。這意味著,盡管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夢想在技術上已實現,但他們致富的希望再次破滅。
ALICE合作項目的Uliana Dmitrieva稱:“得益于ALICE ZDC的獨特功能,本次分析首次通過實驗系統地檢測和分析了LHC中金生產的特征。”
ALICE合作項目的John Jowett補充道:“研究結果還測試并改進了電磁解離的理論模型,這些模型除內在物理意義外,還用于理解和預測光束損失,而光束損失是限制LHC和未來對撞機性能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