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審評是一項復雜且專業性較強的工作,涉及大量的數據分析、模式預測驗證以及法律法規審查等環節。特高壓輸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主本多達上千頁,存在附件圖表繁多、電磁、噪聲監測數據量龐大的情況,審評人員往往需要耗費兩周以上時間才能完成一本環評文件的技術審評工作,整個流程耗時費力,且對審評人員的經驗依賴度較高。
對此,審評人員在本地化部署的大模型上采用智能問答、要點溝通等方式,開展評價文件完整性、規范性審核,確認與導則的相符性。針對編制依據,對國家法律法規、部委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規及規劃、評價技術導則及規范等依據進行名稱與時效性審校,確認所有引用來源是否最新有效;針對“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分析項目對應的影響評價等級與評價范圍,確認是否存在降低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降低環境影響評價標準、或者縮小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的情況;針對環境保護目標,分析名稱、位置關系,確認是否存在遺漏環境保護目標或者名稱描述錯誤的情況;針對環境現狀調查,檢查現狀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確認環境質量現狀數據、監測因子、監測頻次或者布點等是否符合相關規定;針對電磁環境、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利用大模型邏輯推理、數學能力對預測數據開展質量評估,搭配人工補充模型預測進行驗證,確認是否存在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或者結果錯誤的情況。
通過AI大模型對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法律法規審校、等級判定、環境保護目標分析、監測數據集質量評估等環節的一系列應用探索,顯著提升技術審評的效率與科學性,補齊技術審評人員對“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中重要野生動物、重要野生植物種類及其保護措施的掌握短板情況。
AI大模型對于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管理的助力遠不止于此。下一步,浙江省輻射站將利用大模型的知識學習能力,持續更新知識數據庫,不斷拓展大模型在監測與分析、質量保證、案例分析、科研創新等工作領域的應用,用好“智能助手”角色定位,持續為輻射環境管理體系和電磁輻射防治能力現代化建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