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麥公司Seaborg Technologies宣布已從現有投資者手中成功籌集了2億丹麥克朗(約合2800萬美元),并任命了一位新董事長,以加速其緊湊型浮動熔鹽反應堆的開發進程。公司計劃在本世紀30年代上半葉建造第一座反應堆。
Seaborg Technologies表示,此次籌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加速發展”公司業務,擴大丹麥和韓國的團隊規模,以及與歐洲、美國和韓國的合作伙伴共同啟動多個項目。
麥肯錫前合伙人尼爾斯·德科寧克·斯密特(Niels de Coninck-Smit)被任命為新任董事長,而聯合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Troels Schonfeldt將離開董事會。首席技術官兼聯合創始人Andreas Schofield表示:“我們的反應堆技術設計和研究基礎現已成熟,我們已準備好與韓國核能主管部門開始進行許可活動。設計的下一階段將涉及與韓國和世界各地的外部合作伙伴在新擴建的設施中擴大測試和驗證。”
同時,首席執行官Klaus Niengaard也透露了公司的未來發展計劃:“我們與兩家實力雄厚的合作伙伴——三星重工和韓國水電核電公司一起,計劃在本世紀30年代上半葉建成第一座反應堆,并從2030年代中期開始批量生產。”
Seaborg項目專注于小型模塊化熔鹽反應堆(CMSR)的開發。這種動力駁船配備兩到八個100兆瓦反應堆,運行壽命長達24年。與傳統核電站使用的固體燃料棒不同,CMSR的燃料與充當冷卻劑的液態鹽混合,這使其在緊急情況下只需關閉并凝固即可,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去年5月,Seaborg與韓國原子能研究院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結合雙方的研發能力共同開發核技術。而在2023年,該公司又與韓國水電核電公司和三星重工簽署了合作協議,組成聯合體,利用Seaborg的緊湊型熔鹽反應堆技術開發浮動核電站。
自2014年成立以來,Seaborg曾討論在挪威、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家部署其浮動核電站。此前,公司計劃在2026年推出商業原型,并從2028年開始推出能源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