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聯邦煤與煤化學研究中心煤化學與化學材料科學研究所(庫茲巴斯-頓巴斯科學教育中心參與方)的專家,在《礦業學院筆記》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針對庫茲巴斯地區不同變質程度的煤炭,深入探討了其放射性特性與礦物成分含量之間的關系。
煤炭的沉積形成及隨后的變質過程,對煤炭中放射性元素的濃度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分析變質系列中煤炭的輻射特性變化趨勢,對于煤炭工業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旨在揭示這一關系,為煤炭的開采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充分利用了沉積物數據、技術分析以及物理和化學研究的結果。他們采用了電子順磁共振(EPR)、核磁共振(NMR)、CHNOS分析和質譜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對煤炭樣品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同時,還通過熱釋光劑量法和β活度測量法,準確評估了煤樣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
研究的關鍵成果之一,是發現了煤炭的放射性與中、低變質程度下礦物成分含量之間的線性關系。這一發現表明,放射性可以作為測定煤灰分含量的有效指標,為工業和環境監測提供了新的手段。
論文指出:“由于放射性核素主要集中在煤炭的10-20%礦物部分,因此放射性能夠反映煤炭中礦物成分的含量,并與樣品的灰分含量密切相關。”這一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煤炭特性的理解,還為煤炭的實際應用以及開發監測煤炭產品質量和安全的新方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