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這一為太陽提供能量的過程,被視為實現幾乎無限量清潔能源的誘人途徑。在太陽核心中,物質密度遠超鉛的10倍,溫度高達1500萬開爾文,使得氫的電離同位素(氘和氚)得以克服靜電排斥,聚變成氦核并釋放出高能中子。然而,在地球上模擬這一過程面臨著巨大的工程和材料挑戰。
為了實現核聚變,科學家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其中最常見的是使用在超低溫下運行的強超導磁體來限制極熱的氫等離子體。這種方法雖然前景廣闊,但面臨著一個關鍵問題:聚變反應產生的高能中子會損壞周圍的材料,尤其是超導體,這極大地限制了反應堆的使用壽命。
傳統的核聚變發電路線圖由大型國際項目牽頭,目標是通過建造越來越大的反應堆來實現發電。然而,這些項目進展緩慢,預計最早要到2060年代才能向電網供電,這引發了“核聚變發電還需30年,而且永遠都是這樣”的普遍看法。
為了加快核聚變的時間表,小型、更簡單的反應堆替代概念應運而生。這些新型反應堆將需要不同的超導體工具包,其中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是REBCO(稀土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REBCO具有極高的超導性能,能夠在比傳統超導體更高的磁場下保持超導狀態,這對于緊湊型托卡馬克裝置至關重要。
盡管REBCO材料具有優異的超導性能,但將其制成可用于電磁鐵的柔性導線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REBCO是一種脆性陶瓷,無法像傳統金屬那樣拉伸成導線。因此,科學家們通過在金屬帶上涂覆一系列非常薄的陶瓷層來制造REBCO帶,其中一層是超導REBCO化合物。然而,這種方法制得的REBCO帶仍然面臨著化學敏感性和機械穩定性方面的挑戰。
更為關鍵的是,REBCO材料一旦受到中子照射,其超導溫度會急劇下降。盡管小型核聚變機的設計人員正在通過實驗來評估所需的屏蔽量,但由于目前托卡馬克裝置的最大運行時間僅以分鐘為單位,因此無法充分測試REBCO材料在真實聚變環境中的性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使用離子輻照作為中子輻照的替代方案,以更快、更容易地評估REBCO材料的損傷情況。
研究表明,離子輻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擬中子對REBCO材料的損傷效應。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吸收光譜等技術,科學家們已經開始識別輻照樣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并發現光譜變化與氧原子進入未占據位置相一致。這些研究增強了科學家們的信心,即輕離子可以作為REBCO超導體中中子損傷的良好替代物進行研究。
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但REBCO高溫超導體的卓越性能仍然為設計更小、更便宜的聚變反應堆提供了新的機會。私營公司如英國托卡馬克能源公司和美國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等正在積極開發緊湊型托卡馬克裝置,并承諾在2030年代將聚變電力引入電網。這些公司希望通過增加磁場強度而不是增加反應堆尺寸來實現聚變反應,從而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隨著REBCO膠帶生產的規模化推進,預計制造成本將逐漸降低,這將為聚變領域以及其他電力應用領域如無損傳輸電纜、風力渦輪發電機和基于磁鐵的儲能設備等帶來廣泛的新應用。聚變和超導研究之間的這種共生關系不僅有助于實現清潔聚變能源,還將推動許多其他有助于實現凈零排放的超導技術的發展。
總之,盡管核聚變和REBCO超導材料的研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未知因素,但科學家們正在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來克服這些障礙。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降低,核聚變有望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領域的重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