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舉行,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交流研討,進一步凝聚共識、凝聚力量。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王生。
“廣東擁有完善的制造業基礎,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創新平臺,在創新驅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總指揮王生看來,廣東在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多方面的優勢,為建設大科學裝置創造良好條件,也為大科學裝置的應用與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目前,在粵布局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0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初步形成以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領域為主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助力廣東在基礎研究、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新質生產力培育等多維度實現突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科學裝置為產業發展提供源頭創新支撐。”王生舉例介紹,作為“國之重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學、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灣區內的多家頭部企業緊密合作,突破和提升相關領域核心技術,培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球第四臺、我國第一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位于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過去一年中,中國散裂中子源高效穩定運行超過5000小時,完成用戶課題數量近500項,成果產出遠超國際同類裝置同期水平。其中,在航空航天、高鐵船舶、新能源、磁性量子材料、高性能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領域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一些國家重大需求關鍵技術攻關中發揮核心支撐作用,為部分頭部企業解決了若干重要技術問題。
王生表示,2025年,中國散裂中子源將持續開展二期工程關鍵設備研制,按計劃推進二期工程建設的同時,繼續推進裝置高效穩定運行,計劃將束流功率從170千瓦提升到200千瓦,并向用戶開放全部合作譜儀,充分發揮不同類型中子譜儀的優勢,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研究工作,不斷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為多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大科學裝置全方位釋放磁吸效應,串聯起人才、企業、高校等創新要素,積極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創新成果開放共享。”王生表示,期待在廣東加快布局建設更多大科學裝置,盡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科學裝置集群,對基礎研發、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等創新全鏈條進行賦能,切實發揮大科學裝置的科技帶動力和原始創新策源作用,推動科學研究向產業應用轉化,為科技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源頭創新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