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記者從江漢大學獲悉,該校蔣細旺教授團隊優選的櫻花(華中櫻)、野菊花,以及合作單位的野菊花、萱草等6種花卉種子材料搭載實踐十九號衛星已成功返回地面,這些種子近期將陸續播育、試種。
受訪單位供圖
此前,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組織實施的實踐十九號衛星搭載的148種花卉種子,舉行了搭載種子交接儀式。來自全國10個省(區、市)的24家教學、科研、行政和企事業單位的148種傳統名花和重要商品花卉種子材料成功完成在軌飛行試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通過航天搭載誘變在糧食作物、蔬菜種子中較為常見,其原理是利用太空具備微重力、弱地磁、強輻射、高真空、極潔凈、超低溫等極端條件,為種子提供傳統地面環境下難以獲得的變異機會。
蔣細旺介紹,此次參與試驗的花卉種子,有望通過太空育種實現改良花型、豐富花色、提高抗性、改善功效性,為其產業化增加新的機遇。“這些太空搭載種子非常珍貴,是湖北省櫻花(華中櫻)、野菊花種子的首次太空搭載,將對推進湖北省花卉科研工作、種質資源創新、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他說。
據了解,傳統育種方式主要有兩種,即雜交育種和輻照育種。而太空育種通過航天搭載、微重力和太空輻射誘變,可篩選新優品種,獲得產量或抗逆、改善功效等的突變基因,為中國花卉產業提質賦能提供新的破解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