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自然通訊》雜志發(fā)表了一項新研究,指出重新利用的PET放射性示蹤劑有可能改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由倫敦國王學院分子成像教授Tim Witney領導的研究團隊完成,顯示該示蹤劑對治療耐藥性腫瘤特別有益。
據(jù)悉,該放射性示蹤劑在臨床試驗中表現(xiàn)出色,當用于檢測耐藥性腫瘤時,腫瘤在成像中“像圣誕樹一樣亮了起來”。研究人員認為,這標志著肺癌治療計劃管理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有望通過讓醫(yī)療服務提供者更早地調(diào)整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結果。
Tim Witney教授指出:“目前,還沒有快速和早期的方法可以顯示惡性腫瘤是否對治療具有抗性。時間對于肺癌患者來說至關重要,許多人等不起化療是否有效的時間。我們希望增加這些患者的治療機會,為他們提供更多選擇和更好的生存機會。”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重點研究了NRF2-KEAP1通路突變,這種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和治療耐藥中都很常見。然而,目前尚無方法在活體受試者中識別NRF2的激活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重新設計了x c−放射性示蹤劑系統(tǒng)[18F]FSPG,并在小鼠模型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注射示蹤劑時,治療耐藥性腫瘤比反應性腫瘤更亮。
Witney教授解釋說:“我們的研究是五年工作的積累。癌癥患者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他們所接受的治療無效,但為時已晚。放射性示蹤劑18F-FSPG與腫瘤抗性細胞結合,并在成像中清晰地顯示出惡性癌癥。借助這項技術,我們可以為正確的患者提供正確的治療,從而提高醫(yī)療系統(tǒng)的成本效益,并為惡性腫瘤患者帶來希望。”
據(jù)了解,該研究的下一階段將集中于一小部分人類參與者,并計劃于明年1月在倫敦圣托馬斯醫(yī)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