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研究》2024年38卷9期刊載了武漢工程大學環境生態與生物工程學院譚宏淵、魯怡婷、魏凌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黃琪、劉煊、喬宇*,湖北省小龍蝦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涂子儀的論文《不同輻照處理對克氏原螯蝦蝦黃品質變化的影響》。該論文由: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揭榜制科技項目(2023BEB030)、湖北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科技人才服務企業項目(2023DJC100)、武漢工程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基金項目(CX2023155)資助。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俗稱小龍蝦,因其超強的環境適應性及繁殖力,已逐步成為我國眾多河湖水域的優勢種群。且近年來經過人工養殖發展,已遍布國內許多省市,成為我國重要的淡水經濟類水產品。小龍蝦風味獨特、肉質鮮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廣受消費者歡迎。小龍蝦的蝦黃也是重要的食用部位,約占小龍蝦總質量的5%,具有獨特的蟹黃味,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和游離氨基酸,易被人體消化吸收。60Co輻照殺菌技術是一種利用放射性元素60Co產生的γ射線對食品進行非熱殺菌的方法,能夠在常溫或低溫條件下進行,避免了傳統熱殺菌方法對食品口感、色澤和營養成分的破壞。對于小龍蝦蝦黃而言,這一特點尤為重要。蝦黃富含脂肪酸等營養成分,熱殺菌方法可能導致其氧化和降解,而60Co輻照殺菌則能夠在保持蝦黃營養成分的同時有效殺滅其中的微生物。
武漢工程大學環境生態與生物工程學院譚宏淵、魏凌云*,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喬宇*等以小龍蝦蝦黃為研究對象,比較對整蝦和僅蝦黃進行輻照殺菌后的品質變化,以期為小龍蝦加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色澤變化
2、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美拉德反應產物變化
美拉德反應是最常見的非酶褐變反應,影響食品的顏色、風味和營養價值。測定294 nm處吸光度可以反映美拉德反應產生的糖、醛、小分子酮等非熒光性中間物質。420 nm處吸光度可表征美拉德反應末期的褐變程度,也稱褐變指數。在美拉德反應中的高級階段,Amadori化合物發生降解,特別是在堿性環境中發生的Strecker降解會產生熒光化合物,另外,Amadori化合物與鄰近的蛋白質會形成具有熒光性的共價交聯產物,即蛋白糖基化終產物,這些產物也具有熒光性。5-HMF是美拉德反應的重要中間產物,可與伯胺基團進一步反應生成類黑素,因此,它的積累與樣品的褐變速率有密切相關性。
3、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過氧化值變化
4、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TBARS值變化
5、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吡咯含量變化
由圖5可知,經過輻照殺菌后,2 組蝦黃中的吡咯含量分別為0.014、0.007 mmol/g,相較于未殺菌組(0.000 68 mmol/g)均顯著上升(P<0.05)。吡咯通常在脂質氧化與蛋白質反應中形成,是顏色的重要前體,呈黃紅色或棕色。吡咯化是脂質氧化產物和伯胺基反應的一種替代途徑,可以在含有氨基酸/蛋白質殘基的脂質氧化產物之間形成。輻照整蝦組吡咯含量顯著更高的原因在于蝦尾的存在,導致會有更多的蛋白質與脂質發生反應,從而產生更多吡咯。
6、不同輻照處理方式下蝦黃的總酚含量變化
結 論
以未殺菌組為對照,比較對整蝦和僅蝦黃進行輻照殺菌后蝦黃的品質變化。結果表明,輻照殺菌對蝦黃顏色的影響較小,尤其是整蝦組,與未殺菌組無顯著差異(P>0.05),輻照蝦黃組的L*和a*相較于其他2 組有顯著差異(P<0.05),可能是由于沒有蝦肉的包裹更容易受到輻照的影響,導致顏色變化更加明顯。輻照后蝦黃的A294 nm和褐變程度增加,說明輻照會增加蝦黃發生美拉德反應的程度,但熒光強度和5-HMF含量降低,可能由于輻照導致這些產物發生了光降解。過氧化值、TBARS值、吡咯及總酚含量的增加說明輻照會促進蝦黃發生脂質氧化,但也會促進其產生酚類物質。綜上分析發現,輻照殺菌方式對蝦黃顏色的影響較小,可以有效維持蝦黃的鮮黃色澤,同時會輕微加劇加工過程中的美拉德反應和脂質氧化,尤其是在蝦肉存在的情況下,這種促進效果更為明顯,但也在可接受范圍內。本研究可以為小龍蝦的精深加工和發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