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24日,由中國民族衛生協會主辦,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培訓部和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核醫學分會承辦,浙江瑞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共同舉辦的的年終核醫學物理師職業技能交流會,在醫學物理師(核醫學)培訓基地(瑞派醫療)成功舉辦。
培訓現場
瑞派醫療作為支持單位,做了關于核醫學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回旋加速器基礎與養護、中國核醫學設備發展歷程、核醫學設備及核心備件的現場演示及講解、以及會議后勤保障等工作。
在研討會上,丁寶強講師系統地介紹了幾款適用于核醫學影像評估與科研的模型。這些模型有WS523、WS817標準關于SPECT和PET質控檢測的模型;包括Body Phantom模型、PET-CT模型、Carlson模型和Jaszczak模型等綜合性能模型;還包括幾種專門為人體不同器官定制設計的模型,如Hoffman 3D腦模型、擬人軀干模型和心臟模型等。重點闡述了這些模型的特點及其應用。
孫朋亮講師詳細介紹了醫學影像設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并輔以實際圖片示例,將復雜的理論變得生動直觀。他強調,在確保設備正常運行的同時,必須嚴格遵守相關安全規范,以保障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安全。此外,他還詳細介紹了如何通過有效的保養措施來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并提升其工作性能。
鄧翔講師結合回旋加速器維修十余年的工作經驗,向與會者呈現了回旋加速器的內部結構與運行原理,為現場的物理師們提供了實用且全面的回旋加速器的原理、構成及養護方面的知識。
最后,丁寶強講師簡單講述了中國核醫學設備的發展歷程。
核醫學設備的制造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葉,當時放射性同位素的應用開始在醫療領域展現其獨特的價值。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體內疾病診斷與治療方式理解的深入,核醫學設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一些公司開始專注于生產用于核醫學領域的專用設備和技術。這些早期的企業包括但不限于西門子(Siemens)、通用電氣醫療集團(GE Healthcare)等國際知名制造商,它們通過不斷研發創新,逐步推出了各種類型的成像儀器如伽瑪照相機、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以及后來更先進的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和PET-CT融合影像系統。
進入21世紀后,隨著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許多企業進一步加強了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并致力于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應用于核醫學設備之中,以提升檢查效率、準確性和患者體驗。例如,在圖像處理算法、遠程醫療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同時,還有不少新興企業和研究機構參與到這一領域中來,共同推動著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未來,我們可以預見它將繼續受益于科技進步帶來的新機遇,并為全球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