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子加速器可以成為基礎科學(例如,精確測量μ子的反常磁矩)和應用問題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將有可能制造出比電子顯微鏡具有更高穿透力的μ子顯微鏡,用于研究大厚度的材料。
創建有效的μ子加速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 π 介子的衰變,可以獲得強烈的 μ 子通量,而當用質子束照射靜止目標時,會形成π介子。以這種方式產生的μ子占據了大量的相空間,因此需要將它們冷卻以形成μ子團塊,然后必須對這些團塊進行加速。問題是μ介子的壽命很短(大約兩微秒),因此傳統的粒子冷卻方法不適合。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通過在低溫下使用氦氣冷卻來解決這個問題,但迄今為止還沒有冷卻后成功加速μ子的報道。
日本 J-PARC 質子加速器 MUSE 實驗的物理學家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他們能夠在 μ 子產生后對其進行冷卻,然后將其加速到 100 千電子伏特。為此,科學家將 pi 介子衰變過程中產生的 μ 介子流引導到 8 毫米厚的硅氣凝膠 (SiO2) 靶上,靶的兩側均受到脈沖激光照射。一些μ子在目標中減慢,形成μ原子(??+e-)。然后μ原子在激光光子的影響下衰變,以這種方式冷卻的μ子被折衷場引導到加速器中。作為加速器,物理學家使用了長度約為兩米、峰值功率為2.6千瓦、頻率約為324兆赫茲的高頻四極桿。科學家們使用水平彎曲磁鐵分析了光束的特性,微通道陽極和束流輪廓監測器安裝在診斷線中四極桿之后。
結果,科學家能夠將正 μ 子束加速到 100 千電子伏,大約相當于真空中光速的 4%。科學家估計 μ 子冷卻和提取效率為 19%,由于 μ 子衰變,光束中 μ 子的損失為 3%。加速 μ 子在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橫向歸一化發射度分別為 0.85?? 和 0.25?? 毫米·毫弧度,根據科學家的說法,這對應于相空間減少兩個數量級,并證明了加速器。
物理學家表示,獲得的結果證明了創建μ子加速器來直接研究μ子以及解決其他物理問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