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粉絲”到同事,從一個普通實驗員到課題的主持人……10年來,韶也一路“追夢”,2022年入選湖湘青年英才,其所在團隊研究的新水稻品種“蓮兩優1號”和“韶香100”雙雙完成成果轉化,其中“蓮兩優1號”入選2022年湖南省科技“十大新聞”,寫入2023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在全省推廣120萬畝。
童年時,經歷過艱苦年代的爺爺奶奶常對韶也說起袁隆平的科研成就,“袁隆平”這個名字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韶也的心里。上大學填報志愿時,韶也堅定地選擇了生物科學。2010年11月,大學畢業的韶也進入了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為一名實驗員:“記得第一次在大會上見到袁院士,那種激動的心情是無法言表的。”
一邊學習實驗技能,一邊了解水稻生產,在學習和實踐中,韶也逐漸明確了研究方向,立志要在選育新水稻品種的事業中干出一番業績。然而,選育更優質水稻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曲折。
韶也闖的第一道關,便是改進現有誘變育種技術,而這道關卡前是高效創制變異和目標變異定向篩選技術兩座“大山”。“每嘗試一種方法,都是信心滿滿地開始,灰頭土臉地結束,幾輪折騰下來,確實有點灰心了。”韶也說,那是他最沮喪的一段時間。
隨著團隊發現通過重離子輻照誘變高效創制變異的可能性,韶也和同事們又面臨一個難題——國內只有一個實驗室具備條件,能分給團隊的誘變時間非常稀少。2020年,在袁隆平院士的幫助下,團隊申請到充足的重離子束流,完成了近10萬粒種子的輻照處理。
花了幾年的時間獲取處理過的種質材料,夜以繼日篩選材料……功夫不負有心人,近10萬粒種子播撒到試驗田間,成功長出了7萬多株水稻。在長沙8月酷暑時節,韶也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6點,除了吃飯都在試驗田里。
最終,韶也在課題老師的帶領下,成功創制了“蓮兩優1號”和“韶香100”,這項首創研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獲評“2020年中國核農學十大進展”。2022年,“蓮兩優1號”與“韶香100”在湖南40多個點試驗示范3600多畝,表現出優良的農藝性狀。
韶也表示,將把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傳承弘揚下去,把根扎在試驗田里,把心用在科技創新上,為國家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