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據悉,在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歷次飛行任務中,均安排了航天育種實驗項目。福建有關方面積極聯系載人航天搭載公益項目,與神舟系列飛船進行“親密接觸”,通過神舟飛船實現遨游九天、科學實驗的目的。
作為全國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早在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天時,來自福建福州的“世界福旗”跟著“上天”。旗面整體設計是將中國傳統的“五福”巧妙融入其中,寓意“福氣”“祈福”。這面源自人間福地、有福之州的“世界福旗”遨游九天,第一次將“福文化”與人類的飛天夢想聯系在一起,旨在把有福之地推向世界,把福氣帶給世界人民,向世界宣介“中國夢、世界福”的理念。
航天育種是我國航天技術在種業領域獨具特色的應用,也是福建與神舟系列飛船“交流交往”最多的領域。
據悉,相較于常規育種,航天育種具有更高的基因變異概率,為育種家選育優良新品種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早在上世紀90年代,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便開展水稻航天育種研究,先后培育出“特優航1號”“Ⅱ優航1號”“宜優673”等十幾個高產優質超級稻和再生稻品種。其中,再生稻最高畝產超過1400公斤,累計推廣應用3000多萬畝。
近年來,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統一組織下,來自福建的種子跟隨神舟系列飛船,開啟了一次又一次太空之旅。“上天”的種子,也從糧食拓展到茶葉、花卉、林木等更多類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升空。與3名航天員共同遨游太空的還有來自福建的“大紅袍1號”和“正山小種1號”茶種。當年8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武夷山永宜茶葉公司進行種子交接,并簽約共建我國首個航天茶葉育種基地。
腳踏實地
2021年6月17日,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來自南靖縣的29.9克蘭花種子,跟隨3名航天員一同進入太空。
航天育種為南靖蘭花種業振興帶來太空想象力。種子“落地”后,當地聯合科研機構,開展蘭花葉色、花色、花香突變品種的研究以及突變基因的功能分析,加快建立蘭科植物“空間誘變育種+基因工程育種”定向育種體系。
2022年6月5日,由省林業科技試驗中心選送的20克降香黃檀種子實驗材料,也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開啟了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降香黃檀是珍貴的紅木品種,但人工栽培周期長、投入高,商品率不高。育種工作者希望利用航天育種技術,培育出速生豐產、抗逆性強、心材率高的新品種,以滿足市場與產業發展需求。
同時跟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還有來自上杭白砂國有林場的250克杉木種子和100克米老排種子。
“我們希望通過航天育種,獲得抗逆性強、速生、材性優的各種突變性狀,從而縮短育種周期。”白砂林場場長鄒秉章說,目前林場正開展太空誘變種子地面栽植與觀測,未來將通過異株自交或雜交的方式獲得穩定遺傳的后代,為林木育種積累更多優質種質資源。
福鼎白茶也通過神舟十四號飄香寰宇。福建茶企提供的“福鼎大白茶”“裕榮香1號”“奶香白茶”3個實驗材料在完成太空之行后,已進入田間種植階段。目前,企業已在航天育種聯盟的指導下,成立專業的培育團隊,開展一系列田間試驗。
據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繼續組織開展航天育種搭載實驗,為助力國家“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戰略需求作出積極貢獻。
許多小行星,因福建而名
仰望蒼穹,星辰無數。你可知道,太空中有許多顆小行星,是因福建而得名的!
1964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編號為2963號。為紀念陳嘉庚先生畢生傾資興學作出巨大貢獻,1990年3月31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1992年,閩籍中科院院士陳建生發起并組建了BATC大視場多色巡天項目組。1997年11月21日,該項目組發現小行星1997 WD30。2015年,中國國家天文臺向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提交申請,將這顆小行星命名為“福州星”,獲得批準。
陳建生的項目組先后發現了1400多顆小行星。1996年6月,項目組發現了一顆小行星,提議將其命名為“林則徐星”,以紀念“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豐功偉績。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很快批準了這一建議。
2006年,陳建生將他領導的研究小組于1997年12月發現的一顆小行星,“送”給了自己的母校福州格致中學。這顆“福州格致星”,是學校160周年校慶的獻禮。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觀測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陳景潤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閩籍數學家。這顆小行星獲得的永久編號是素數7681,而素數是陳景潤先生的重要研究對象。
同樣是在1999年,在燦爛的太空群星中,增添了一顆中國科普巨星。國際編號為3704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高士其星”。
高士其出生于福州,是中國著名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他的科普文章,引導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學道路。(宗禾)
“海絲星座”,大數據助力新福建建設
1月15日11時14分,長征二號丁遙七十一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一箭14星發射成功,其中有來自福建的“海絲三號01星”衛星。
早在2020年12月22日,廈門大學、省招標采購集團、三明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成功發射“海絲一號”SAR衛星,實現了福建衛星從0到1的突破。
2020年9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舉辦時,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作為福建南北兩大高校,多項活動遙相呼應。多年來,廈大航空航天學院積累了一批重大高端裝備關鍵核心技術,開發了一批具備明確產業化前景的產品,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科研隊伍,為推進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作為中國航天日承辦高校之一的廈門大學,設有特色鮮明的航空航天學院。該學院成立于2015年4月,按照“大項目、大團隊、大平臺、大貢獻”發展思路,始終堅持頂天立地辦學方針和共建合作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以航空航天高新科學技術為龍頭,完成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和應用研究項目:2019年4月,“嘉庚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并回收;10月,“南強一號”超聲速動力驗證機實現首飛;12月,“翔安一號”500kg級自旋翼飛機完成技術驗證;2020年12月22日,省招標采購集團、廈門大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等單位成功發射“海絲一號”SAR衛星;2021年6月11日,省招標采購集團、廈門大學、航天東方紅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等共同研制、發射了“海絲二號”衛星……
據悉,“海絲”衛星相關數據已有效應用服務于三明吉口循環經濟產業園智慧化工園區平臺、龍海區數字城市智慧停車工程、漳州市智慧漁業指揮調度中心管理系統等項目,積極助力海上福建、數字福建建設。